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公轉私啟示錄:落魄者黯然清盤 風光者獲利豐厚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57: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奔私是一條永不回頭的路。即使是在今年7、8月,千股跌停跌到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我也沒有後悔選擇這條路。”深圳前海大宇資本董事長、曾四次獲得 “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前三甲的盧山如是説。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中旬,今年以來共有78家基金公司的282位基金經理離職,創出基金業年離職人數的歷史新高,幾乎達到2013年和2014年的數量總和。從辭職時間分佈看,與市場冷暖息息相關,隨著國慶後市場的回暖,離職人數又再度升溫,而資深的基金經理大都選擇奔私。

  然而,波動劇烈的A股市場考驗著每一位“公轉私”的基金經理。他們中有的人在年中的股災中黯然清盤,低調地成為“職業股民”;有的人在清盤線上苦苦掙扎,被迫轉投債券;也有的人成功熬過市場考驗,朝著大資管的目標前進。

  剩者為王

  剩者為王,這在私募行業似乎再合適不過。

  據格上理財不完全統計,6月19日至9月30日期間,共有355隻私募産品清盤,包括部分信託公司發行的傘形基金。曾在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任職達7年之久的基金經理黃明(化名),奔私之後所管理的産品不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我現在就是一職業炒股的,哪是做投資的?現在動不動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千股停牌,我這小小的個體哪能抵禦得了市場波動。”8月的某天,記者問起他的近況時,他負氣地説,他甚至不願多談産品的任何一點情況。而就在今年1月,他剛剛成功備案私募基金時,曾意氣風發:“我就想看看自己的能力邊界有多大。”才剛過半年,現實的慘痛甚至打垮了他多年在公募基金建立起來的、自己所信仰的投資體系。8月的他,清盤了手上的兩隻産品,遣散了剛剛入職不過半年的兩名研究員,而他來時的路,是他再也回不去的一條路。“現在我就自己每天操作一下,職業股民嘛,養活自己問題還不大。”黃明倔強地説。

  滬上另一位曾在券商資管、公募基金都管理過幾十億資産,甚至在2008年上證指數全年一路下挫65%的情況下所管理産品還保住過正收益的基金經理陳新(化名),今年在6到9月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凈值一直趴著呢,風險資産全割肉了,現在轉做債了,也是我做。”股市異動期間,記者多次向他詢問産品情況,但每次得到的答案基本都一樣。

  “我們也正在接觸一位知名公募的基金經理,希望吸收他成為我們的合夥人,談了快半年還未談妥,因為理念還無法融合形成新的模式。”浙江盈陽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常務總經理傅夷説。傅夷所在的盈陽資産,是典型的民間派私募代表,不過度重視管理人學歷,追求實戰經驗,擅長抓住由市場不理性、反應不足或反應過度帶來的投資機會,熱衷根據資金流向、市場情緒等“硬指標”進行交易。

  然而在他看來,公募派仍然有很多的背景優勢。“他們對宏觀環境和政策的理解深刻,在個股和行業的調研可以做到非常細緻深入,且專業訓練有素,形成了一套很完整也很有個人風格的投資體系。這也是我們為何想吸收公募基金經理的原因,如果能賺到市場和投資兩部分的錢,不是錦上添花嗎?”他説。

  不過,他也提到,公募基金經理在公募平臺裏積攢的優勢在私募實戰中可能會成為劣勢:“深入的研究容易讓他們與個股産生感情,而可能忽略A股大多數情況下同漲同跌的性質,他們有時會相信,自己精挑細選過的股票會完全脫離市場的表現,這在我們看來可能會有一點問題。就像面對同樣的下跌行情,我們可能想止損,公募的人可能想補倉,完全不一樣的思路,所以公奔私,可能需要打破自有的一套體系和邏輯。”傅夷説,“不過,公募派強烈看好的股票肯定不會差,只是時間點的問題。如果能將雙方的優勢結合起來,會有非常好的盈利增長點。”

  “其實,不管公募、私募、券商資管、專戶,從長一點的角度看,都追求長期複利增長,本質是一樣的。但從短期角度看,絕對收益的思路要求可能更高,從風格選擇、倉位控制的要求上,變數可能更多一點。但無論哪種思路,活下來是最重要的。”盧山説。

  學無止境

  “我們出來做私募比較晚,2013年6月才成立華夏未來資本,除了當時在華夏基金的人事原因以及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在當年得到明確承認等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私募一年近2%的管理費加上20%的收益提成,怎樣才能讓投資者物超所值?如果僅僅繼承原來那套相對收益的思路,與市場同漲同跌,那麼私募基金存在的價值在哪?如果這點沒有想清楚,我就不會去做私募。”華夏未來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投資總監鞏懷志回憶起兩年多前的奔私決定,這樣説。

  鞏懷志在華夏基金期間,曾擔任華夏成長(000001,基金吧)、華夏藍籌(160311,基金吧)、華夏優勢、華夏大盤、野村QFII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前曾多年管理著全國社保股票組合,是圈內赫赫有名的投資大佬,被視為當時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之一。

  為了解決“2+20”的疑問,他想到了股指期貨——在公募期間從未用到的一類投資工具。“現在大家當然能夠理解股指期貨是非常好的風險管理工具,能夠提供很好的流動性補償,但在2013年,投資人對這類工具的運用遠不如現在這般充分,甚至存在很多誤解。但當時,我們成立私募基金之前已經想好,一定要構建一個能夠隨時靈活對衝的投資體系。”

  對於公募出身的他而言,使用對衝工具並不是強項。“從天然排斥到主動吸收,這個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學習能力,不然,會不斷地落後於整個資産管理領域前進的腳步。”他補充説,其實投資領域中很多工具、體系可以融會貫通,關鍵是要放下既有的成績,對新的好東西保持敬畏和學習的態度。據鞏懷志回憶,他在第一隻産品成立之前的短暫時間就帶領投資團隊集體考取了期貨從業資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所謂靈活對衝,即在公司旗下8隻主基金設立之時就確定可利用股指期貨對衝現貨市場下行風險的原則,而期貨的倉位則根據未來市場的具體行情來定。“2013年有一些機構和個人還不能理解和接受靈活對衝的策略,因為當時這樣的産品很少,且我國股指期貨誕生後還未接受過市場巨幅波動的考驗。但我們堅持了靈活對衝的原則,為了應對未來瞬息萬變的市場,為了實現絕對回報、穿越牛熊的目標。”

  事實證明,這個原則幫他迎來了豐厚“戰功”。在鞏懷志管理的私募基金産品中,最老的一隻——成立於2013年10月底的華夏未來領時對衝1號兩年時間收益翻倍,其中19個月正收益,5個月負收益,月最大回撤5%左右;另外,今年3月開始運作的華夏未來澤時進取1號,截至目前,所有月份收益為正,任何時點申購的投資者均獲得了正收益。同時,資料顯示,自6月15日開始的大震蕩中,華夏未來資本旗下所有産品4周的回撤為6.5%,而同期市場跌幅超30%,回撤控制排在擇時對衝策略中的首位;6月18日建倉的産品3周漲幅達4%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未來資本在今年上半年市場最火爆的時候並沒有大規模發行産品,甚至長期封閉了領時對衝1號的申購。他解釋稱,“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過度膨脹的投資者情緒已經背離了長期穩健回報的初衷,另一方面我們在反思如何完善控制回撤的投資體系。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守能力邊界,對私募而言非常重要。”

  “在中證500股指期貨推出以前,我們主要使用滬深300股指期貨來對衝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但在年底年初的大盤藍籌股行情中凈值出現逆市回撤,我們必須完善原有的風控體系。從科學的角度,使用股指期貨對衝現貨的前提是期現市場的完全匹配。期現不匹配可能在某一階段獲得一些超額收益,但大幅增加了潛在的波動風險。”他説,“市場越火熱的時候越需要冷靜,越不好發的時候越應該進場。經歷了市場大跌以後投資者並不熱衷於股票型基金,我們的産品發行反而開始積極,因為這時仍然關注權益産品的更多是真正想獲取長期穩健回報的投資人。”

  朝大資管方向前行

  離開了公募平臺的支撐,明星基金經理如何在私募界繼續笑傲江湖,這是所有公奔私基金經理繞不開的話題。除了搭建好的團隊、有清晰的差異化發展規劃和學無止境、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外,朝著大資管方向前行被越來越多的私募人士提及。

  “以前講私募要朝大資管方向發展,感覺有點天方夜譚,現在似乎正成為一種必須。要做絕對收益,需要運用更多工具,打通更多市場,才能把這種風險分散掉,光靠深入調研公司很難做到,這是我後來想到的。”上述上海某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

  盧山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我們團隊裏研究員出身的多,知道行業壁壘有多麼重要,相較于大多數只做二級市場的私募而言,我們對整個股權投資的産業鏈也比較熟,目前旗下7隻二級市場産品、2隻定增産品、1隻新三板産品,後兩者都是一鎖三年。這樣即使在股市異常下跌期間,我們心裏也不慌,因為我們有太多可做的投資。”

  鞏懷志也提到,除了運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品種,他們也建立了量化投資和研究團隊,“不只是不同市場間,不同國家之間其實也有很多低風險套利機會,或者由金融衍生品産生的交易機會。做私募最大的一點改變,是眼界的突然擴寬,就像知識的圓圈,知道的越多,才發現未知的越多。”

  另據記者多方調研得知,作為目前國內最成熟的大型私募機構之一,景林資産至今年中的總管理規模已超過500億元,其中外幣資産近300億元,人民幣資産超過200億元。景林資産表示,未來會打通一二級市場、境內外市場,以及發展多策略産品,旗下基金不僅覆蓋新三板産品、定增産品、拆VIE紅籌回歸産品,一向注重主動管理的景林也有意發展股指對衝産品。

  同樣作為滬上百億級私募的理成資産,也剛剛入職了一位曾供職中金所多年的學者型人才,作為公司在量化産品條線的重要補充,而在此之前,他們在二級市場主動管理型産品和並購基金的投入上多年平分秋色。另外,理成資産也開始少量但精細地佈局新三板産品,構建多策略、跨品種、跨市場的産品線。

  “以前説做私募,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個牛人或者一群牛人,互相搭臺唱戲就幹起來了,做的還是原來在公募最熟悉的事情,利用的無非是自己多年在平臺積攢的經驗和圈子,但現在越來越不是這樣簡單了。市場從不缺少股神,但缺少常青樹,要想長期抵禦市場風險活下來,需要私募本身就成為一個非常好的生命體,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生命體,這要求這個生命體不是由單一部分構成,而是相互之間形成支撐,整合起來發揮1+1大於2的作用。”盧山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