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私募基金經理的再創業“心路”:無調研 不投基

  • 發佈時間:2015-10-29 09:10:4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5年上半年,股市經歷史上罕見的牛熊翻轉。而在私募基金領域,更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涅槃。

  A股連續大跌之後,隨著一些投資資金的撤離,基金人士也掀起了一波撤離潮,尤其在私募領域。故事主人公龍舫,卻在5月底撤離資産管理領域,在歷經3個月反思後,卻逆勢返身擁抱私募基金。

  龍舫選擇了在中國私募領域較為活躍的深圳前海金融改革試驗區,作為自己的回歸陣地,創設“鉅陣資本”,他作為首席投資官重新搏擊資本市場。

  龍舫從10多年前的財經記者轉身,成了一名見證十年市場風雲變幻的基金經理,管理過MoM組合基金。從初觸基金投資領域,到6年前加入“私募排排網”,從事私募基金的研究,再到3年前加入萬博兄弟資産管理公司。如今,他選擇回歸,並創立以MoM為核心業務的組合基金公司。

  在此中國私募行業瀕臨險境的關頭,大多基金經理選擇“逃離”之際,為什麼他,一名撤離市場的基金經理,要在這個熊市裏又選擇創業,募集資金入市?3個月的時間,他到底反思了什麼?

  以下是龍舫的回歸“心路”。

  在私募寒冬中創業

  史無前例的股災,行業悲觀到極致。

  2015年5月底,我從萬博兄弟資産管理公司離職。

  半個月後,一個罕見的股市波動開始了——6月15日以來,A股市場經歷了第一輪波折。

  8月18日以來又是第二輪波折,短短兩個多月,大盤從5100點之上迅速跌至2850點,幾近腰斬。

  眾多股民閃電般“困在山崗”,虧損者不計其數,機構投資者也傷痕纍纍。

  1000多只私募産品發出清盤公告,更多的私募産品遭遇凈值腰斬、爆倉,鉅額虧損掏空了基金經理們的口袋,折磨著基金經理們疲憊不堪的內心。

  公募基金也未能倖免于難。在最近公佈完畢的基金半年報中,眾多公募基金經理也對凈值大幅回撤表達了內疚和歉意。

  2015年上半年剛進入火熱夏季的私募行業,瞬間又到了寒冬。

  很多人準備轉身逃離私募行業。

  我經過3個月的思索,決定回歸,重新創業。

  2015年8月,在多家戰略股東的支援下,我在深圳集合了一群來自於晨星基金、私募排排網等專業基金研究機構的朋友們,創立以MoM為核心業務的組合基金公司——鉅陣資本管理公司。

  “神奇”私募害人不淺

  在中國私募行業瀕臨險境的關頭,我為什麼卻要創業?

  只為我心中埋藏已久的一個樸素想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基金投資!

  我在這個行業呆了10年,見過太多被所謂的“神奇”私募害得不輕的投資者。信手舉幾個例子説明。

  例子一:

  4年前,我一個朋友看中了一款私募産品,來問我要不要買?

  我問他你為什麼要買?他説這個私募基金經理名氣很大,經常在電視股評節目露臉,在各地開展投資講座,還出版了多本炒股秘籍,所以買他的基金放心,肯定投資做得好。

  我恰巧認識他説的這個基金經理,於是我問這個朋友,你對這個基金經理做過調研嗎,你有這只基金的全部歷史數據嗎,你清楚這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嗎,你能承受的風險和這只基金承擔的風險匹配嗎?

  我的朋友對此一無所知,可是他堅持自己的看法,投資500萬買了該名私募基金經理髮行的産品。

  記得該基金是2011年6月成立的,半年後就跌破了清盤線,我再給我的朋友打電話時,他悔恨不已,正在“療傷”。而我給該基金經理打電話時,他也正在海南“療傷”。

  例子二:

  我還有一名朋友,也是看中了一隻私募基金,因為該只基金在2013年的市場中跑到了前幾名,凈值曲線非常漂亮,直線向上,很少回撤,半年多時間凈值就翻倍,成為當年的熱門基金。

  我的朋友死活要買,他説這麼好的業績,這麼好的回撤控制能力,簡直就是一個小徐翔,現在不買未來可能就買不到了。

  可是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因為這個基金經理就一個公開産品,而這個産品的錢都是他自己的,規模只有1000多萬,始終封閉不對外開放。他做凈值的秘訣是只要開放日會有回撤,他就往基金財産打錢把虧損補上,凈值自然一路向上。

  果然,我的朋友買了這個私募後續發行的兩隻基金之後,再也沒有好運,在2014年上半年伴隨市場的大跌中,該基金也跌得一塌糊塗,虧損接近20%。

  時間證明了該基金經理的真實投資能力,可是我那位朋友再也無法挽回他的投資損失了。

  例子三:

  我的這位朋友更是虧得血本無歸、不著邊際,因為他買了一隻假私募基金。這是我早幾年遇到的一名客戶,我想讓他買正規的私募基金,可是他不買。他説有一款更好的基金承諾每個季度保證10%的收益,一個季度兌付一次,周圍的朋友都買了。

  在第一個季度和第二個季度,他確實收到了承諾中的投資收益,第三個季度的兌現日來臨時,這傢俬募基金公司卻人間蒸發了。

  此後,據媒體報道,全國被該假基金詐騙的投資人達到數百人,詐騙金額超過億元,該公司以有限合夥基金形式,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吸收來的部分資金投入到某實業項目,其餘則被基金管理人揮霍一空。

  對於這種非法的私募基金,眾多的投資者並不了解,卻盲信高收益,導致血汗錢化為烏有。

  限于篇幅,我只能舉三個這樣投資私募失敗的案例。其實這樣的慘痛案例,在你我的身邊又何止千千萬?

  無調研,不投基

  10年來,懷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基金投資”的夢想,我一路上拜訪了500多家基金公司,調研了形形色色的基金經理。

  從某種角度上來説,熊市是檢驗基金投資好壞的試金石。

  在牛市中,每個基金經理都很“牛逼”投資者也認為自己找到了“牛逼”的基金經理,可是一輪大跌就讓很多人的夢想破滅。

  基金投資不是那麼容易的,其複雜性和專業性不亞於直接投資股票。

  普通投資者有做資産配置的能力嗎?有做策略配置的能力嗎?有做風格配置的能力嗎?有挑選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嗎?有持續監督基金運作,進行風險控制的能力嗎?

  從2009年進入基金投資這個行業以來,我發現投資者有很多的錯誤投資理念,比如按照規模選基金,按照品牌選基金,按照過往業績選基金,按照回撤大小選基金,聽從朋友推薦選基金,等等……

  這些都是選擇基金的一些方面,可是又都不全面。

  事實上,不同的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不同的基金,而且即使選好了基金也不能一成不變,需要根據市場風格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基金配置。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真實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了解基金的投資風格,了解市場的風格變化,而調研是這一切的基礎。

  對於投資基金來説,無了解,不投資;無調研,不投基。

  可是放眼中國5000多萬基民,又有幾個能做到呢?

  我的創業原動力

  中國正處在基金業大繁榮的時代。

  以美國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雖然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已經出現了共同基金,但當時美國仍是散戶為主的時代,1929年開始持續近20年的大熊市,讓無數散戶的財富化為灰燼,此後對衝基金出現。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經濟進入繁榮發展期,股市進入牛市新階段,個人投資者對金融産品的投資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美國基金業也迅猛發展,約一半的美國家庭持有基金。

  越來越多的基金讓投資者無所適從,上世紀70年代,組合基金在美國誕生,首先出現了FoF(Fund of Funds)基金,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MoM基金(Managerof Managers),幫助投資者正確進行基金的組合配置投資。

  此後的1990-2010年這20年間,組合基金在美國得到了飛速發展,規模迅速突破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基金業的主要資金來源。

  2013年6月,隨著新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在中國正式實施,賦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中國也到了這樣一個基金業大繁榮的時代。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7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證券私募基金管理人7132家,管理基金10325隻,管理規模突破1.5萬億元。公募基金公司也已經突破100家,管理基金數量2502隻,基金管理規模達到6.64萬億元。

  上萬隻私募基金,數千隻公募基金,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策略,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團隊,不同的風控,不同的風險收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普通投資者如大海撈針,如何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基金?

  而解決基金投資的難題,幫助投資者配置真正適合自己的基金——正是我們這一批中國最早研究基金的從業者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