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構化趨勢下,養老金及銀行理財委外資金均是有待基金公司開闢的新藍海,而智慧理財的興起,則讓基金公司有望扮演投資顧問角色
王立新
1966年出生於河北省無極縣。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後進入中央黨校,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自9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工作以來,王立新幾乎涉足除保險以外所有的金融領域,曾參與並主導了中國第一隻規範運作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設計及發行募集工作,是中國第一批致力於證券投資基金研究與實務的從業者之一。
王立新自2006年出任銀華基金公司總經理至今,為基金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堅守公募平臺的資産管理者,如今銀華基金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全牌照、綜合型資産管理公司。
2016年,是銀華基金成立15週年,也是中國基金業的“成年禮”。
一路走來,經受了15年風雨考驗的銀華基金也取得了不少成績:近5000億資産管理總規模、全牌照基金管理公司、五度加冕“金牛基金公司”稱號,先後推出國內首只規範運作的保本基金、首只實施基金份額分級制度的貨幣市場基金、首只以凈值體現收益的交易型貨幣基金等創新産品。在銀華的會議室內,陳列櫃上大大小小的獎盃無不記錄著曾經的輝煌時刻。
不過,這一切在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面前,卻僅以一個風輕雲淡的笑容簡單帶過。沒有西裝革履,沒有嚴肅的開場白,身著夾克和條紋襯衫,不時冒出幾句大實話的隨意,映射出的是這位基金業元老久經沙場的自信和從容。
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他分享了許多對基金業發展前景的判斷和思考:基金公司未來還能做什麼,發展機遇在哪兒,如何幫助投資者進行資産配置?王立新給出了自己多年沉澱出的答案。
堅持“長跑”的特質
從1998年參與籌備南方基金算起,王立新和中國基金業共同走過了18個年頭。
2001年5月28日,銀華基金成為中國第14家基金公司,而王立新在次年加入,並於2006年擔任總經理至今。此後十年,他見證了銀華基金乃至整個中國基金業的發展歷程。
在公司成立之初即趕上A股觸頂下跌,“生不逢時”又沒有銀行“靠山”的孱弱小苗,是如何成長為業務牌照齊全、公募規模超千億的參天大樹?
王立新一語道破玄機:“一個公司要做大,很重要的條件是通過創新抓住市場出現的機遇,這樣你就會比別人領先。”
2004年,在股票型基金大行其道的檔口,銀華基金看準投資者對低風險産品的需求,在業內首創保本基金——銀華保本增值,發行10天即達到60億元規模上限,助力公司邁進“百億俱樂部”,從根本上解決了生存問題。
2008年,在金融業步入低潮期,各家公司紛紛壓縮戰線的時候,銀華基金反其道而行之,大舉招兵買馬,將投研團隊從20個人一舉發展到100多人,這成為其後來躋身行業前列的堅固基石。
兩個構成公司發展拐點的事件,印證了銀華基金的行事作風——保持獨立判斷,不隨波逐流。
除此之外,銀華還具備了另一個鮮明特質,就是堅持“長跑”。在合規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追求可持續發展,是其不可撼動的經營理念。
成立15年來,銀華基金有波折、有困難,它雖然不是最大的基金公司,卻始終保持著平穩的行進節奏,不斷增強著自身的管理能力。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銀華基金管理總規模近5000億元,旗下管理著59隻基金,建立了覆蓋股票型、配置型、債券型、貨幣型、保本型和QDII基金的完善産品線,為數百萬不同風險收益特徵和理財需求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資産管理服務。該公司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資格、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資格、特定客戶資産管理人資格和社保投資基金境內委託投資管理人資格、保險資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全牌照基金管理公司。
銀華持續穩定的管理業績為基金持有人實現了切實的資産增值,多只明星産品成為市場矚目的標桿。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6年5月24日,銀華核心優選成立以來回報率達到644.3%,年化回報率高達20.7%;銀華優勢企業成立以來回報率為438.9%,年化回報率為13.25%;銀華優質增長成立以來回報率為311.2%,年化回報率為15.3%。由於整體業績突出,銀華基金五次榮膺“金牛基金公司”。
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
逆勢擴張投研團隊,是銀華基金髮展史上一個頗具話題性的章節。
“基金公司不需要高樓大廈,不需要很多固定資産,是以人才為主的輕資産公司,所以怎麼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以及培養人才,是基金公司長遠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和課題。”
王立新對《投資時報》記者介紹説,“考慮到北京人才比較多,所以2007年我們下了很大決心,將公司整體搬遷到北京。”
自從公司搬到北京後,便將投研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工作重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基金行業受到嚴重衝擊,卻讓王立新發現了招攬人才的時機。目前銀華基金的核心投研人員,多是在那個階段引進。
進行團隊建設,內部培養是一條線,制度建設是另一條線。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王立新,十分推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他看來,無為而治非常接近於市場經濟,而運用在企業管理上,除了建立制度、紀律,企業也要讓每個員工發揮自主性,不能管得太死,把人都當成螺絲釘。“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王立新內心期望的企業氛圍。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經營模式,亦是提倡讓一線的每位員工都成為主角,進而達到“全員參與經營”的境界。受此啟發,王立新正在思考,如何在體制內提供條件鼓勵員工創新。
此外,通過合理的考核體系向基金經理傳遞可持續的經營理念,也是基金公司不可或缺的管理要素。
A股市場波詭雲譎,再加上基金經理身負業績排名壓力,因此基金凈值跟隨大勢運作且波動較大的特徵明顯。
“基金凈值大幅波動會損害投資者利益,那就沒人買你的産品,並影響你的收入。我們反覆給基金經理灌輸這個理念,讓大家在控制好風險的基礎上來做業績,跟投資人的利益保持一致。”王立新説。
對此,銀華基金引入絕對收益考核指標,包括波動率、最大回撤等,考察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也就是看收益是在多大風險下取得的,避免頻繁的風格漂移。這對基金經理投資行為長期化和業績的平穩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立新幾次提到了赫希曼的《慾望與利益》一書。書中講到,資本主義社會讓人通過獲得利益的方式疏解慾望。“反過來説,基金經理拿著高收入,就應該用最高的道德標準,好好管理投資者的錢。”
機構化趨勢開闢藍海
從業18年的基金業元老,對於行業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未來十年,可能是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最快的十年,基金行業則有可能是所有行業裏發展最快的一個行業,基金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及其對市場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而在銀華基金十週年的採訪中,王立新曾表示未來基金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養老金,如今,養老金入市箭在弦上,這正是基金公司著手佈局的新藍海。
時隔五年,王立新在採訪中再次強調機構化趨勢帶來的機遇。
據了解,養老保險三個支柱,第一是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險,第二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是個人購買的商業健康、商業養老保險。
王立新認為,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包含稅收優惠政策,大家參與的積極性正在提升。目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已經開始委託基金管理,企業年金也穩步增長,如果加上第三支柱,就可以成為長期的穩定資金。如果養老金持續入市,借助基金公司的強大力量,必然會給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對穩定市場、發揮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作用會有很大意義。
根據海外經驗,公募基金具有資訊披露透明、投資靈活的特點,是第三支柱的主要投向,在海外第三支柱的資産配置中公募佔比近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也曾指出,基金業要充分發揮運作透明、專業規範的制度優勢,率先探索與個人賬戶相匹配的養老金産品和投資運營機制。據悉,目前多家公募基金機構正摩拳擦掌,為即將到來的萬億元“蛋糕”進行産品設計和團隊準備。
除了養老金,銀行理財的委外資金亦是一片開闊地。
據王立新介紹,由於老百姓對銀行的信任度比較高,他們更願意把錢投向銀行理財産品。這就導致銀行理財部門的委外資金越來越多,銀行資産管理部門通過理財産品的形式從普通投資者吸收資金,再委託公募基金公司進行管理。這就和挑選社保管理人一樣,公募基金只要具有過硬的投資管理水準,就能獲得更多與銀行合作的機會。
不難看出,王立新一直對基金業前景保持樂觀。他認為,全民理財時代的到來,讓基金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十年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可能就是資産管理行業。
王立新表示,基金公司是中國投資能力最強的機構,集中了最優秀的投資人才,財富管理行業要落實到投資管理時,還是要回歸到基金公司來。因此,為適應理財規模的快速擴展,基金公司應積極準備,並考慮怎樣為投資者獲取穩健可持續的回報,為資産增值貢獻價值。
佈局線上“投資顧問”
機構化趨勢的形成雖然為基金公司撬開新的業務空間,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部分投資者對基金的遲疑態度。
“老百姓對風險還是比較害怕的,於是問題來了,怎麼樣讓投資者慢慢地理解基金這個工具?”沒有猶豫,王立新很快給出了答案,“我覺得未來基金行業可能要經歷的階段,就是基金公司要為跟投資者提供資産配置建議。”
目前,資産配置的重要性並沒有被廣大投資者所認知。事實上,投資收益的80%來自於大類資産配置,只有20%來自個股選擇。
王立新表示,資産配置不需要太多花樣,只需判斷中長期大趨勢,並根據投資者的年齡、收入進行構建,長期來看效果是很好的。
不過,基金公司是否有足夠的人手做到一對一服務?
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阿爾法狗,以及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讚的羽毛球機器人儼然給出了提示。
人工智慧,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終極武器。
在王立新的設計中,基金公司的投資顧問服務全部線上上進行,並不需要多少人力。“你到網上開個戶,我們免費送你一個理財工具箱,根據你的個人情況,給出一系列選擇。智慧理財在國外非常發達,機器人可以對你的組合進行動態調整,這些全部在網上實現。”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正在顛覆基金公司傳統的服務形式,而王立新亦緊跟行業變局,不斷探尋各種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可能。
15年來,銀華基金始終將客戶需求放在首位,一次次實現自我突破。
“我們現在不完全用管理規模排名來定位自己,‘管得好’比‘管得大’更重要,我們要做一家優秀的、為投資者提供良好回報的綜合性基金公司。”在王立新的話語中,一幅美妙的藍圖逐漸浮現出清晰的輪廓。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