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成為行業熱銷“爆款”的保本型基金,其命運走向卻在年末出現轉折。
受債市調整影響,目前182隻(A/B/C分開算)保本基金中有87隻已跌破凈值,另有不少産品的安全墊正在逐漸變“薄”,投資運作受到明顯限制;加之監管政策逐步收緊,有基金公司已開始“收縮戰線”,部分保本基金到期後選擇了清盤或轉型。
投資掣肘
多重因素疊加下,近期債券市場出現調整,基礎市場的羸弱也拖累了保本基金的業績表現。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2月20日,納入統計範圍的182隻保本型基金(A/B/C分開算,下同)中有87隻産品已經跌破面值,其中凈值最低者僅為0.867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本基金的凈值壓力在年內成立的新産品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今年是保本基金髮行的大年,90隻新基金合計募資1782.02億元,佔據保本基金現有整體規模的半壁江山。而在這90隻次新基金中,目前已有57隻産品跌破面值,“破發”比例高達63.33%。
不僅如此,即便在凈值線以上,不少保本基金也在面臨其前期積累的安全墊日益縮減的困境。以北京某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的1隻保本基金為例,該基金成立於2011年,前期積累了相對較厚的收益,然而從債市開始調整的10月24日算起,截至12月20日,期間該基金凈值跌幅達到4.40%,目前凈值為1.151元。
“近期保本基金破面值的現象確實在增多,但這是階段性的,不代表最後的結果。”滬上某位保本基金經理表示,由於大多數保本基金的保本期為1至3年不等,期間行情變化難以一概而論,加上保本基金具有多重擔保機制,因此投資者不必過於擔憂。
另一位固收類基金經理也表示,現階段保本基金的投資難度小于債基,畢竟有相對較長的緩衝期,如果判斷中長期行情向上,甚至不排除在嚴格風控的前提下進行逆向操作的可能,“只要嚴格按照CPPI策略,控制杠桿即可”。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安全墊的縮小乃至凈值的折損,使得保本基金的後期投資面臨較大掣肘。事實上,現有保本基金往往會採用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CPPI)進行投資操作,從而實現策略上的保本。其以積累足夠安全墊為首要目標,再根據安全墊的實現情況進行風險系數更高的投資。
“債市調整使得保本基金安全墊被不斷蠶食,後期操作面臨很多限制。”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深圳某基金經理坦言:“前期建倉收益很低,這麼一跌很被動,保本還是安全第一,杠桿能減的減,久期能降的降。把倉位降下來,買點短久期的券。”而此前市場甚至還有傳聞,債市巨幅調整之下,部分保本基金選擇了清倉,不過該傳聞並未從受訪的基金經理中得到驗證。
存續存疑
另一方面,投資運作以外,在經歷前期大躍進式的擴容之後,保本基金還面臨著潛在的“存續”挑戰。
12月19日,交銀施羅德基金髮佈公告,旗下交銀施羅德榮泰保本基金3年保本週期將到,屆時轉為債券基金,基金名稱變更為“交銀施羅德增強收益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而在此前不久,東方贏家保本和天弘普惠養老保本先後公告因未能找到合適的擔保機構,保本到期後雙雙進入清盤程式。
分析人士將保本基金選擇轉型或清盤的原因歸結于監管收緊:“有些基金公司上半年發行的保本基金規模比較大,老的保本基金到期後繼續運作到下一個週期,可能會超出擔保額度。”
今年8月份,證監會發佈《關於保本基金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保本基金,合同約定的保本金額乘以相應風險系數後的總金額,不得超過基金管理人最近一年經審計的凈資産的5倍。
事實上,正是出於對前段時間保本基金規模狂飆突進背後潛藏風險的擔憂,監管層才放聲將逐步收緊相關政策。統計顯示,明年上半年還有12隻保本基金即將到期。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保本基金的監管新政還未落地,具體條款尚不明朗,目前很難判斷上述産品是否會選擇轉型或者清盤。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