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添富基金權益投資總監 王栩
在多年的投資生涯中,筆者曾遇到過很多困惑,例如宏觀政策變化了,投資組合應該怎麼調整?出現一個很大的投資主題,該不該參與?為什麼有的公司看起來估值已經非常低了,可仍然乏人問津?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反映了投資者的理念和方法。理念和方法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要適應環境的變化。A股市場誕生至今不過三十多年,無論是市場本身還是投資者都經歷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各種各樣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也曾經盛極一時。但過去三年,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喜歡追逐短期波動的投資者逐漸式微,而偏好長期價值的投資者的影響力大幅上升,例如社保基金、保險機構、海外投資者等。
做長期投資,就要探尋股票的本質是什麼。最早發行股票的企業是誕生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荷蘭人只要花50荷蘭盾,就可以買到一股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小股東,而公司承諾對股東分紅。1612年,東印度公司第一次分紅,金額高達57%,第二年仍舊高達42%,而且之後還能永久享受分紅。在近200 年時間裏,東印度公司為它的全體股東持續派發高達18%的年度紅利。也就是説,最早的投資者買股票的目的是希望企業能夠不斷地創造價值並且能夠分享企業的價值。這一原理一目了然,但投資者往往很容易迷失在市場的短期波動中而忘記這一初衷。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能夠持續創造價值並且讓所有投資者分享其成果呢?先看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過往持續的高速成長以及廣大的國內市場無疑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按雷軍的説法:“當颱風來的時候連豬都會飛。”但是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一把雙刃劍,絕大多數企業只是追隨著時代的洪流向前而忽視內功的修煉。在外部環境發生改變的今天,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在A股上市的企業中稱得上優秀的並不多。
所以在未來的投資中,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的內在素質。企業的內在素質中,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商業模式,對於企業而言,它所選擇的商業模式是決定它能否持續創造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以家電行業為例。空調企業在發展初期選擇的路徑是自我研發關鍵零部件、自建渠道,時至今日行業中的兩家龍頭企業市值高達2000億元以上。彩電企業選擇的路徑是依賴外部企業提供面板、依靠賣場實現銷售,儘管這些企業也非常努力,今天其中最大企業的市值也不過100多億元。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怎麼強調商業模式的重要性都不過分。二是公司治理。如果説商業模式不好有時候是天註定,那麼公司治理不好則完全是人禍。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好的公司治理在A股公司中也並不多見。最常見的公司治理缺陷是缺乏對大股東、管理層的有效制衡,企業在發展到較大規模之後很難避免戰略性錯誤。典型的例子就是過去兩年的環保監管導致許多上市公司遭受重大損失,甚至面臨退市風險。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內部監管和制約的缺失是這些企業犯下這種致命錯誤的重要原因。另一常見的公司治理缺陷是大股東不願意與其他投資者公平地分享企業的價值。所以在主流投資文化已經遠不同於往日的今天,有些公司從各個角度看都處於低估的狀態,但仍然乏人問津。
進化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基本動力。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宏觀環境、市場結構已經顯著變化的今天,投資方法論的進化也是我們有望得以倖存的基礎。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