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迎來五歲生辰的東海基金開年不利。近期,東海基金因旗下專戶違規減持聞泰科技股份一事吃了上交所一紙罰單。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去年東海基金專戶業務的整體開展步伐也愈發放緩,去年該公司備案資管計劃數量同比下降超八成。相比專戶,公募基金産品線顯得更為單薄,截至目前僅有4隻基金且業績平平,受此影響東海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規模裹足不前、盈利能力不佳。
違規交易“吃”罰單
辭舊迎新之際,來自監管層的一紙罰單令本就業務發展遲滯的東海基金略顯“鬱悶”。1月16日,上交所發佈的《關於對東海基金—工商銀行—東海基金—鑫龍72號資産管理計劃(第一期)名下證券賬戶實施限制交易紀律處分的決定》,令東海基金旗下專戶違規減持聞泰科技的具體細節浮出水面。據悉,東海基金-工商銀行-東海基金-鑫龍72號資産管理計劃(第一期)(以下簡稱“鑫龍72號”)以協議轉讓方式減持聞泰科技股份時,並未遵循6個月內不減持的承諾,對此監管做出停止該證券賬戶交易6個月的處罰決議。
處罰書顯示,2017年10月31日,鑫龍72號以協議轉讓方式減持聞泰科技股份時,曾承諾6個月內不減持。然而去年底,該賬戶違背相關承諾,通過競價交易賣出上述股票312萬股,賣出金額達1.1億元。對於這種違規減持的行為,上交所做出限制鑫龍72號證券賬戶實施交易6個月的紀律處分。
今年初,東海基金書面回復表示接受相關懲戒,但提出違規係相關工作人員疏忽所致,不存在主觀故意,已進行內部追責、整改並配合調查,限制交易可能使投資人利益受到較大損失,希望適當減輕處分。
對於這一説法,上交所認為,鑫龍72號違規事實清楚,東海基金所述理由均不構成減輕處分的情節,故不予採納。也就是説,自2018年1月17日至7月16日鑫龍72號證券賬戶實施限制交易6個月,即不得賣出聞泰科技股票,同時上述紀律處分將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查詢發現,鑫龍72號備案日期為2014年9月,合同期限為18個月,為一隻分級一對多産品,成立時共有4名投資者,募集資金為4.0124億元,為東海基金鑫龍系列資管計劃中的一隻,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東海基金旗下備案的資管計劃中鑫龍系列項目共有107隻。
而對於東海基金減持聞泰科技甚至不惜違規操作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東海基金相關負責人進行詢問,不過截至發稿尚未與公司取得聯繫。
對於減持原因,聞泰科技多次公告披露為“股東資金需求”。在大泰金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驊看來,東海基金不惜違規減持似乎與減持新規有關,減持新規下發後基本上杜絕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集中清倉式減持的所有渠道,隨著監管的加強和定增市場的萎縮,也加大了機構退出壓力。
事實上,東海基金與聞泰科技之間的“瓜葛”始於2014年9月,彼時東海基金資管計劃獲得聞泰科技非公開發行股票配售合計7700萬股,持股比例佔聞泰科技總股本比例高達15.93%,後聞泰科技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産,總股本增加,東海基金相應持股比例變更為12.08%。此後隨著聞泰科技股價大漲,股東方開啟清倉式減持模式,如2016年1月20日,鑫龍72號一、二期資管計劃合計減持聞泰股份1455萬股,佔聞泰科技總股本的2.28%,2017年7月,東海基金資管計劃分多次集中競價方式進行減持,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東海基金的2隻資管計劃持有聞泰科技的股本佔比達8.8%。
公募專戶發展滯漲
上交所的一紙罰單為東海基金專戶業務的規範化敲響警鐘的同時,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合規上存在的漏洞,除此之外,去年東海基金專戶業務整體增速放緩、公募業務發展遲滯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公司規模增長陷入滯漲期。
事實上,萌芽時期的東海基金也曾嘗試走次新公司“重專戶輕公募”的老路,不過這一道路在近幾年變得愈發行不通,專戶資管計劃發行增速大幅銳減,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東海基金資管計劃備案數量為7隻,較2016年全年的20隻備案數量大幅減少,同比下降比例超六成。
“一方面在去杠桿通道整體嚴監管的環境下,新發産品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2016年發行了大量産品均在合同期內,繼續發行新産品也會使本就緊張的人事壓力更加凸顯。”大泰金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驊解釋稱。
而本應作為主營業務的公募基金業務也早已停留在2016年末,截至目前,僅有“東海中證社會發展安全産業主題指數型基金”、“東海祥龍定增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東海祥瑞債券型基金A/C份額”以及“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4隻基金産品,其中中長期純債債券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動指數型股票基金和定增基金各1隻,去年至今尚未有産品發行。
新基金髮行陷入停滯期,存量的公募基金産品也陸續遭遇投資者贖回。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去年東海祥瑞、東海社會安全的基金份額凈贖回3480萬份、3044萬份,截至去年底,東海美麗中國、東海祥瑞、東海社會安全以2683萬元、1496萬元、6876萬元的基金規模徘徊在清盤邊緣。
受增量資金有限影響,東海基金公募業務規模排名始終維持倒數。數據顯示,東海基金在2014年末資産規模為2.02億元,在9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91位,2015年末,東海基金規模緩慢抬升至2.65億元,基金公司排名第102位,2016年末,憑藉著2隻新基金髮行帶來的增量資金,東海基金公募基金業務規模攀升至10.28億元,規模排名107位,截至去年底,東海基金規模微減至9.25億元,規模在12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2位。
盈利能力欠佳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著重資管計劃而忽略公募投研或許成為東海基金遲遲沒能實現規模突圍的重要原因。從既有基金業績來看,東海基金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收益表現並不令人滿意。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22日,去年以來包括東海祥龍、東海祥瑞C份額業績虧損,虧損幅度分別為4.45%、0.4%。
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近三年東海基金旗下多數基金産品業績表現乏善可陳。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22日,近三年東海美麗中國基金收益率低於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10個百分點,此外,東海社會安全、東海祥瑞A/C份額近三年收益率分別為-20.9%、-0.3%、-1.2%,落後行業平均業績近30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
投研實力薄弱,東海基金在去年也沒能為投資者帶來盈利,去年基金公司九成盈利的情況下,東海基金整體利潤虧損0.43億元,與2016年持平,2015年牛市中也僅僅以0.53億元的利潤在基金公司盈利排行榜中排在88位。
産品業績沒有亮點,自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也很難做大,那麼未來東海基金該如何化繭成蝶?
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基金公司來説,人才凝聚力是發展的第一要素,而對於發展初期的小型基金公司來説,股權激勵制度成為較好的選擇,一方面可以留住已有的研究人員保證投研能力,另一方面,股權激勵制度和事業部製成為吸引投研強將加盟的利器。不過,這也要看基金公司股東方和高管層推動的積極性與否。
除了通過股權激勵制度吸引投研強將外,“部分小型基金公司也可以借助委外資金涌入公募的東風,吸引機構客戶實現規模的跨越式發展,不過受委外新規影響,需要基金管理人自掏腰包跟投成立發起式基金産品,這也需要股東方的支援。”王驊坦言。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