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鵬揚基金”)發佈了轉為公募基金之後的首只基金招募公告,這也是我國私募轉公募歷史上發佈的首只基金。這意味著繼2013年證監會頒布新《基金法》,為私募轉公募(簡稱“私轉公”)確立法律基礎後,完成從0到1的突破,也為其他尋求“私轉公”的基金公司帶來了希望。
今年3月,上海凱石益正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凱石投資”)也拿到公募牌照。不過,正當輿論認為“私轉公”步伐會加快之時,已向證監會提交公募牌照申請的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重陽投資”),卻在近期撤回了申請。
進入2017年,“私轉公”的基金正面臨著“進與退”的考驗。
“公奔私”後回歸公募
在獲得公募牌照近1年後,鵬揚基金髮布了獲公募基金牌照後的首只基金,鵬揚匯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正式發佈了招募説明書。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5月5日介紹,該基金主要投資于債市,包括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地方政府債等。
鵬揚基金于2016年6月28日獲得公募牌照,其前身是北京鵬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楊愛斌持股55%,上海華石投資持股45%。楊愛斌親自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
資料顯示,楊愛斌擁有復旦大學國家金融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加入平安保險集團,在投資管理中心,從事債券投資;2005年加入華夏基金,後來成為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投資總監。
2011年,楊愛斌離開華夏基金,投身私募,設立北京鵬揚投資。
不過,在離開公募4年後,楊愛斌又打算重返公募。2015年4月,鵬揚基金提交了公募申請,並於當年10月通過現場檢查。但之後又等了8個月,才獲得證監會批文。
楊愛斌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期間花了很長時間和監管部門溝通。
分析人士稱,監管層擔心私募轉做公募後,會存在利益衝突,而由於沒有先例,“私轉公”一直處於空白之中。監管層也擔心,一家公司既做公募又做私募,如何防範利益衝突、利益輸送。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管理和操作方面有很大的區別。例如,公募都是依靠管理費維持運營,私募則是根據業績進行提成,私募發行的公募産品該如何收費?在投資中,倉位規定也不相同。
鵬揚基金給出的答案是完全放棄了自身的私募業務。據楊愛斌介紹,其本來是打算私募業務和公募業務同時進行,但難度太大,另起爐灶,重新設立鵬揚基金。
楊愛斌稱,公司和股東、客戶一家家地溝通,主動清理、關停私募産品。直到2016年6月,鵬揚基金才完全把私募産品清理完畢,並最終拿到了公募牌照。
對於“公奔私”之後又做出“私轉公”的決定,楊愛斌曾説,“申請公募並非心血來潮,其實這麼多年我一直希望能打造一個有特色的基金管理公司。”
事實上,早在鵬揚投資設立之初,楊愛斌就制定了三步走的目標,打算未來折返公募領域。
當年楊愛斌給鵬揚投資制定的三步規劃是:第一,用三年時間把規模做到100億;第二,引進類PE的財務投資者,成為鵬揚的合夥人;第三,拿下公募基金的牌照。“我們只有有了規模再去引進外部投資者才能取得一定溢價,人家才會認同你;而有了外部投資後,我們的資本金實力就會增強,才能開始第三步去申請公募牌照。”楊愛斌解釋。
鵬揚基金被認為是首家“私轉公”基金,拉開了“私轉公”序幕。
楊愛斌稱,5月份,公司的第二隻公募基金也將開始募資。他擔任這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前在華夏基金,其是在管理崗位任職。
對於一個月發兩隻基金的行為,楊愛斌解釋稱,其認為債市經過三次調整後,6月底將會出現買入的機會。“希望那時候進入債市抄底,為投資人獲得好的收益”。
“我計劃每年發6隻基金。”不過楊愛斌也表示,主要是看市場機會。
凱石獲批,重陽投資撤回申請
凱石投資在鵬揚基金之後,也於今年3月拿到公募牌照,成為第二家“私轉公”基金。
凱石基金註冊資本1億元,其股東是6位自然人,實際控制人陳繼武出資6500萬元,持股65%,是凱石基金的實際控制人;李琛出資1540萬元,持股15.4%,任凱石基金總經理。
和楊愛斌一樣,陳繼武也是經歷了公募到私募再到公募的轉變。
陳繼武也有公募從業經歷,其曾任浙江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投資銀行部總部副經理、南方基金基金經理、富國基金投資總監、副總經理。
2009年,陳繼武在離開公募基金後,成立上海凱石投資,進軍私募領域。
和鵬揚基金一樣,凱石基金也是放棄私募業務全面轉公募。凱石投資官網顯示,4月12日,其發佈公告,經與託管人協商一致,決定終止“凱石量化選股1號證券投資基金”。
在凱石投資獲得公募牌照後,業界普遍認為“私轉公”會加快步伐。但重陽投資卻以撤回申請的方式,停止了“私轉公”的腳步。
重陽投資于2015年12月提出申報公募牌照,2016年7月25日得到受理,2016年10月得到第一次意見反饋之後再無進展。
重陽投資在對媒體的回應中稱,決定暫時不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重陽投資稱,其一直立足並專注于權益投資,相較而言,公募基金業務更多元化,經過反覆討論研究,公司認為現階段應當專注于當前的業務。
從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的“私轉公”結果來開,全面放棄私募業務,是申請公募的一個重要條件。重陽投資不願意放棄原有的私募業務,或許是其撤回申請的一個原因。
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重陽投資旗下産品涉及二級市場股票的較多,相比較而言,私募在二級市場投資時,比公募更靈活,能用的手段更多。
為什麼私募熱衷“私轉公”?
來自證監會的數據顯示,除了已經獲得公募牌照的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目前提交公募申請的私募還有逾40家,包括朱雀投資、博道基金等。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雖然重陽投資撤回申請,前面兩家獲批公司都是全面放棄私募業務才獲得牌照,但排隊的私募還沒有放棄的打算。
截至一季度末,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認繳規模接近12萬億元,超過公募基金的9.21萬億元。
雖然私募規模超過公募,但是私募基金機構更多,分到每一家機構的規模則較少。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已經登記的私募管理人1.9萬家,但是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只有154家,超過20億元的合計僅823家,佔總數的4%。
公募基金方面,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天弘基金管理規模達1.2萬億,工銀瑞信基金達7033億元。參與排名的115家基金公司中,有82家規模超過100億元。
轉為公募基金後,有利於擴大公司管理規模,産品線也更加豐富多樣,資金來源也更加豐富。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已經轉為公募的基金,就和銀行有聯繫,可以利用銀行的資金。
此外,公募基金影響力更大,可以公開宣傳。
不過,私募轉公募,除了要面臨更嚴格的監管,披露更多資訊外,在資金投入上,公募也比私募要多。
按照規定公募的運營成本要比私募高許多,從公司結構上看,公募公司的必設部門明顯要多於私募,除投研和必要的管理部門外,還需要與投資者及監管部門溝通。
另一方面,公募的投研團隊也比私募要大,如何吸引人才、打造團隊,也是一個難點。
公募基金每年都會面臨人才流失問題,明星公募基金經理紛紛轉向私募。楊愛斌面對媒體時,多次提到正在從外面挖人才。對於人才激勵,楊愛斌稱,除了基本薪酬和獎金外,還會對核心人才進行股權激勵,“員工持股比例不低於20%”。陳繼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出員工持股計劃。
在一季度末納入排名的115家公募基金中,華宸未來規模僅1700萬元,華泰保興和紅土創新管理的規模也不到4億元。4月份,嘉合基金旗下的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募資失敗,是公募基金史上首次出現募資失敗。
募資難的現狀,也成為私募轉公募的一個潛在“攔路虎”。
新京報記者 朱星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