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産品定位模糊一度被邊緣化的短期理財基金近期重現生機。多只産品7日年化收益率持續飆升的同時,部分基金公司也對旗下短期理財型基金展開了積極行銷。但業內人士表示,在産品定位未得到科學優化之前,短期理財基金的“小陽春”難以持續。
短期理財基金重獲青睞
3月下旬以來,伴隨著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國債回購利率、銀行間利率互換價格及同業存單利率的全線上漲,主投協議存款、同業存款、債券回購和短期債券等品種的短期理財基金收益率持續上揚。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市場上94隻短期理財基金在3月20日至3月24日期間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為3.7%,相較于3月上旬有明顯提升。其中,華夏理財30天債券B、華夏理財30天債券A和銀華雙月定期理財債券基金的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33%、5.1%和4.97%,在同類基金中位居前三位。
持續走高的收益水準,也點燃了基金公司的運營和宣傳熱情。華安基金3月24日發佈公告,宣佈旗下華安季季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2017年第2期的集中申購期為2017年3月30日至2017年4月6日;博時基金則在更早些時候發佈公告稱,旗下博時月月盈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于3月16日至3月17日,開放第4個運作期的申購。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通常在出現可預期的貨幣短期理財“黃金窗”時,有豐富經驗的基金公司會立即啟動短期理財産品運作,幫助投資者“團購”銀行間高息定存收益。
與此同時,包括華夏、華安、博時、匯添富在內的多家基金公司或通過廣告投放、或直接在網站首頁置頂宣傳,對旗下不同期限的短期理財基金進行持續行銷。
産品定位亟待厘清
雖然一度歸於沉寂的短期理財基金重新獲得市場關注,但據記者了解,目前此類産品的規模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22隻短期理財基金的規模超過20億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建信雙月安心理財B、工銀14天理財債券發起B和嘉實1個月理財債券A的規模分別高達233億元、111.6億元和87.5億元。而在排行榜的另一端,還有21隻基金在5000萬元的清盤線下苦苦掙扎。
部分理財專家在給出短期理財基金的選擇建議上,往往將規模這一標準放在首位。在他們看來,規模較大的理財基金在協議存款上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此外,基金經理在應對贖回壓力時也會比較從容,不至於影響基金的正常運作。
這或許是導致短期理財基金形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格局的原因。但對於那些規模持續不見起色的短期理財基金而言,有市場人士指出,問題可能出在産品定位與特徵的錯位上。
“從基金的管理和運作層面來看,貨幣基金投資的債券平均久期是120天,短期理財債基投資的債券久期可能會稍微長一些,因而對應的收益率稍微高些,但最多可能就差10個BP。許多短期理財債基甚至有3到6個月的鎖定期,在流動性上肯定不如貨幣基金,而與一些業績優秀的貨幣基金相比,它們的收益率也不見得有吸引力。”廣州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表示。
滬上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指出,經歷了股債的雙雙調整後,短期理財基金由於其階段性高企的收益,正成為當下不少基金公司爭奪機構及銀行新客戶的新利器。不過,在産品定位未得到科學優化前,短期理財基金的“小陽春”仍難以出現。
從解決的方案來看,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劉亦千介紹有兩個方向可選:第一,定位“類儲蓄替代”,為投資者提供風險有限且可控,但收益更高的理財産品。解決的辦法之一是放開短期理財基金的投資範圍,使之提供有競爭力的收益水準;第二,定位“定制理財”,針對細分市場,設計為給大額資金的定制流動性管理方案。
(責任編輯:王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