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失聯頻現 網際網路金融的“退燒藥”還不能停
- 發佈時間:2016-04-26 09:17:12 來源:中國西藏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在網際網路上,有兩大主題的內容,儘管充斥著虛假與浮誇,卻依然能牢牢抓住大眾的眼球,大家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其津津樂道,蠢蠢欲動。它們,分別是養生與賺錢。
從e租寶,到金鹿財行、中晉資産,再到這兩天鬧得沸沸颺颺的望洲財富,跑路、失聯等扎眼的字符,讓人們對P2P的風險性擔憂一日勝過一日,這裡面當然也有不少認知上的偏差,但大體不妨礙以P2P火爆為重要標誌的網際網路金融在經歷過野蠻生長之後,迎來監管洗禮的劇情上演。畢竟,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亂象,對誰都沒好處。
前不久,國務院宣佈,將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專項整治,這被業內解讀成網際網路金融史上最大規模、最嚴格的專項整治運動。浙江網際網路金融聯盟也于近日響應號召,開展自查整改。毫無疑問,2016年,將成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元年。
過去溫暖、積極的政策導向,正在變得疾風驟雨,這從網際網路金融在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變遷便可窺得一二。
2014年——“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2015年——“推動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2016年——“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可見,從早先強調量的發展,到如今追求質的提升,短短兩三年的窗口期,一晃而過。還沒進場的選手,可能要欲哭無淚了。因為按規定,在整治期間,全國各省市將暫停登記註冊在名稱、經營範圍中含有金融相關字樣的企業。換言之,它們將暫時失去入場資格。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市場準入層面,這樣一刀切的做法,難免欠妥。畢竟,市場在資源配置應當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對於市場監管制度的不可預期性,將嚴重影響人們對於市場的信心。在行業準入上,只要不涉及重大國計民生,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我們都應當讓市場主體依據供給關係自主做出決定,而不是橫加干涉。當然,在現如今行業亂象橫生,存量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暫時停止增量供給,只能算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待到存量去蕪存菁,行業生態恢復清朗,相信還是會放開準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喊著“網際網路+”的口號,借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噱頭,大面積佈局線下門店,不少瞄準的正是網際網路和金融雙重知識匱乏的中老年人的錢包。那些動輒上百億的跑路平臺,幾乎無一例外都採用了線下鋪門店的推廣方式。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
所以,監管網際網路金融,不能只注重線上交易,而忽視了線下的暗流涌動。這裡很可能成為監管的盲點,演變成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的集中爆發地。在一些三四線小城市中,一個線下業務員一個月可以輕鬆賺上兩三萬,從業者的高收入讓人欣羨不已。而投資者的高額回報也讓大家欲罷不能。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會蠢到成為這場擊鼓傳花遊戲的倒楣者,於是,雪球越滾越大,等到災難來臨,那將又是一場雪崩。
本質上,網際網路金融並沒有、也不應當脫離金融業的範疇。風險與收益的相適應,本是天經地義。只可惜,在一輪輪的畸形發展中,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風險與收益的極度不匹配,讓多少人前仆後繼,涌入其中。從這個角度來講,監管就是要把風險與收益的對稱度拉回到正常水準。
誠然,大眾投資的理念,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改變得了的。長期以來銀行儲蓄所養成的“剛性兌付”習慣性認知,讓很多人都誤以為網際網路金融只是更多利息的定期存款。但事實絕非如此。各平臺明目張膽地保本宣傳,更讓投資者有恃無恐。要知道,大力宣傳是公信力提升的捷徑。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不計成本地在各大媒體投放廣告、借助名人或明星的光環為其裝點門面。無他,只是希望讓更多人相信並願意投錢罷了。
為了遏制這股不良之風,政府部門近來開始考慮要求網際網路金融登廣告必須接受事前審查,並出示合法合規的金融業務資質。從看得見的地方先下手,在操作層面無可厚非,但要想真正減少網際網路金融的悲劇,加強對於投資者的科普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並不能奢望加強監管這劑“退燒藥”能藥到病除,但至少在當下,這或許是最管用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