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風險頻發引發“後遺症” 僅7家銀行落地資金託管
- 發佈時間:2016-04-18 09:09:0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雖然盈利前景尚可,但面對風險高發的網際網路金融,多數銀行在資金存管上持謹慎態度,當前僅有7家銀行真正對接了該項業務。
網際網路金融在經歷了爆髮式增長後正在集中暴露風險,曾經被視為新的盈利點的託管業務,很多銀行也開始謹慎起來,不願意為其信用背書成為謹慎的最主要原因。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目前僅有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華興銀行、江西銀行、浙商銀行、徽商銀行以及重慶農商行等7家銀行對接網貸平臺系統,實現了對出入平臺的資金監控。
僅7家銀行落地
去年年底,監管層多部門聯合研究起草了《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由銀行作為資金存管方成為監管要求。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涉及存管的銀行達30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達88家。但是,這88家絕大多數都只是與銀行簽署了存管協議。記者匯總核實多方數據發現,目前只有7家銀行與12家平臺的存管系統正式上線,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資金存管。
具體來看,分別是民生銀行對接積木盒子、人人貸;華興銀行對接億企聚財、天天財富;江西銀行對接徽金易貸、元寶365;興業銀行對接鄭投網;徽商銀行對接愛錢幫;浙商銀行對接惠金服(普金會);重慶農商銀行對接惠融通。
從最先落地的7家銀行來看,除了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為A股上市銀行,其他多為地方性城商行。而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方面,除了積木盒子成交量排在全國前三十名以外,其他平臺也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平臺。
一位已經對接銀行資金存管業務的平臺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目前註冊人數不多,成交量也不大,提早和銀行實現資金存管系統對接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資者對平臺的信任;另一方面則不會因為系統對接後,操作變複雜了流失較多的客戶。
銀行相對謹慎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初,網貸平台中成交量最大的紅嶺創投就與平安銀行達成資金存管協議,但是直到目前仍未真正實現系統對接。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平安銀行內部對網貸平臺還存在分歧。除了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均有開展此項業務的意向,但均遲遲未曾落地。
不僅簽訂了協議的銀行還在觀望,已經對接系統的銀行談起此項業務也多數持謹慎態度,不願多講。一位華南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坦言:“主要是不希望以此來為某些網貸平臺信用背書。”
地標金融總裁劉俠風則直言,監管政策沒有最後敲定,各方還都在觀望,此外,投資者教育沒有跟上,網際網路金融風險較高,銀行也怕“攬責任”。
除了銀行對網際網路金融採取觀望且質疑的態度之外,小牛線上COO余軍表示,銀行自身系統開發緩慢、投資者體驗不好以及銀行存管費率太高等因素也是導致落地緩慢的原因。
此外,銀行對合作平臺的考核也是相對嚴格,合拍線上董事長王實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和某大型股份制銀行達成資金存管協議。他表示,能獲得銀行的認可並不容易,從團隊到項目全都要調研,尤其風控和技術團隊。據統計,2015年全國共有950家平臺發生問題,同比上升221%。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高風險事件頻發,向來風控嚴格的銀行自然不會做火中取栗之舉,其謹慎態度也不無道理。
培育新盈利點
雖然銀行對於網際網路金融託管持謹慎態度,但是從長遠來看,網際網路金融的確是一塊大蛋糕。
《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市場規模已接近2萬億元,理財人數約為2億~3億,投資者每人平均理財規模約在萬元左右,預計在2016會有更大規模的增長。
急需增加盈利點的銀行自然不會錯失網際網路金融良機。對於當前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平台資金存款的費用情況,王實介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按照年度繳納的基礎託管費用;二是按照客戶繳納的一般性費用,基本上新增一個客戶,平臺增加一到兩元的成本;三是按照資金流水繳納一定的費率,略高於第三方支付的存管費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第三方支付存管費率約1‰-3‰不等,而銀行約為3‰-5‰之間,現金流越大,可以談的越低。如果取3‰來計算,月投資規模超過3.33億元的平臺,每月就要向銀行“貢獻”100萬元的管理費。雖然這在上市銀行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動輒千億、百億級別中佔比不算高,但不失為一個盈利增長業務的新嘗試。
一位接近華興銀行的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該行不久前已經成立了專門網際網路金融事業部來負責網際網路金融資金存管業務。“該部門配備了七八個人,由金融和技術方面的人員組成,目前主要對接(網際網路金融)資金存管業務,但是未來還會有其他創新探索。”該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