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P2P網貸“暗潮洶湧”

  • 發佈時間:2014-11-04 14:29:22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銀坊金融老闆失聯、傳奇投資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如通金融停止提現……繼去年末發生“倒閉潮”後,國內P2P網貸行業近期再陷“風險頻發期”。

  據P2P門戶網站網貸之家統計,9月全國發生問題的P2P網貸平臺達22家,而10月以來僅浙江就有6家涉及P2P業務的公司爆發經營困難、倒閉、跑路等危機。

  作為民間金融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P2P網貸模式近年來在國內廣受熱捧。“暗潮洶湧”的P2P網貸行業究竟有多“亂”?

  P2P行業“爆髮式生長”

  P2P網路借貸是近年來新興起來的一種借貸款模式:網路信貸公司提供平臺,由借貸雙方自由競價成交。資金借出人獲取利益收益,並承擔風險;資金借入人到期償還本金,網路信貸公司收取仲介費用。

  “我特意查了平臺的相關資質,多方了解到這家公司資質齊全後才安心把錢轉到平臺上,連準備買房的首付款也投進去了,結果真是‘防不勝防’啊!”杭州一起P2P跑路事件受害人小李告訴記者,他看到平臺網址上營業執照、法人身份資訊都公佈著,還舉辦過多次投資者見面會,才信任了該平臺,沒想到謹慎再謹慎,還是“中招”了。

  事實上,“危機四伏”一直伴生著國內P2P行業“爆髮式生長”。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報告稱,P2P網貸2007年進入國內後每年以4倍多速度猛增,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國P2P平臺數量達1263家,半年成交額接近1000億元,預計全年累計成交金額將超過3000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社科院報告指出,2013年可統計的P2P平臺出現經營困難、倒閉或跑路事件達74起,佔當年平臺總數的11%,且超過之前所有年份總和的3倍。而網貸之家統計顯示,2014年問題P2P平臺數量目前已超120家。

  監管幾乎成“真空”

  “目前國內P2P行業幾乎是零門檻,花點錢辦個網站就成了P2P平臺,這其中顯然就存在諸多風險隱患。”長期關注網際網路金融的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錚表示,一旦個別項目的資金回收出現問題,整個平臺很容易陷入難以週轉的困境。

  杭州市民王女士氣憤地説,“普通投資者沒有專業能力來鑒別平臺真偽,風險全要由我們買單?”

  “導致國內P2P平臺長期處於危機四伏狀態的關鍵在於,有關P2P行業的監管始終處於缺位狀態,‘監管真空’令全行業及投資者‘步步驚心’。”P2P平臺“合盤貸”董事長陳志生説。

  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務院已明確由銀監會牽頭來制定P2P行業的監管指導意見,但目前為止有關P2P行業的具體監管辦法和實施細則遲遲未能出臺。

  正由於P2P監管在政策上幾乎處於“真空”,P2P網路借貸領域沒有國家統一的行業規範和標準,沒有網路借貸種類、方式等界限設置,尤其是投資資金沒有設立專門第三方賬戶進行託管和監測,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尚未建立,因此當前P2P發展也處於“失控”狀態,不少借P2P網貸之名從事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也極易發生。

  在浙江衢州公安今年破獲的“中寶投資”非法集資案中,犯罪嫌疑人正是假借P2P平臺進行高息自融,向全國30余省區市的1700名投資人非法集資逾10億元,歸案後仍有千余人約3億元資金未能歸還。

  業內熱盼“適度監管”

  今年4月,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明確提出,P2P網貸平臺作為新興金融業態,在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明確“四個底線”,即平臺的仲介性質、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部分學者認為,監管機構有責任及時鑒別和清除行業內的潛在風險。姚錚表示,P2P行業目前“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的“三無狀態”亟待改變,“網際網路作為工具無法改變網際網路金融的金融屬性,從全球來看只要涉及金融就必須進行監管,而通過設立準入門檻和行業規範才能有效保障行業合規性。”

  許多P2P平臺經營者也普遍認同加強行業監管,呼籲監管落地以助於企業避免在政策盲區中“踩雷”。陳志生表示,“對於P2P等網際網路創新金融,監管上也應創新,建議通過內容監管、底線思維約束來保障網際網路金融的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