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市場不僅要有行家更要有藏家

  • 發佈時間:2015-07-06 09:49:57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近日,上海工美20週年慶典拍賣成功落槌。雖然相比京城的藝術品拍賣,天價的藝術品並不多,但是火爆的場面卻令在場的買家難忘。許多拍品競爭之激烈大大超乎預期,像項聖謨《臨韓滉五牛圖》的競拍過程長達十多分鐘。而許多買家在競拍到心意的拍品之後,第一時間在朋友圈中“直播”。像拍得杜月笙上款的王福庵書法作品的買家,就興奮地表示:“這張心心唸唸的杜月笙上款的書法終於買到了,太開心。”

  自古以來,藝術品市場就是靠眼力“吃飯”的地方,因而也誕生了許多市場行家。這些人憑藉著自己對於藝術品的鑒別能力,發現被市場低估的藝術品,並通過自己掌握的資源再高價賣出去。然而,隨著市場上這樣群體越來越多,“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經是非常明顯,“差價”已經越來越難以發現,而許多行家為了能夠儘快地週轉資金,使得藝術品在拍賣市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快,也造成了整個市場的審美疲勞,並出現了“跌價”的情況,進而加劇了藝術品拍賣市場付款難的情況。

  相比行家,藏家不僅對於價格的敏感度很低,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購買藝術品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升值,更是為了能夠使得自己的收藏進一步成體系。藏家的最大特點就是為了自己鐘意的藏品往往會不惜財力,即使再高的價格,如果能夠滿足自己的收藏需求,也會傾其財力。像在今年北京匡時的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國家一級文物“三宋”不負眾望,以1.29億元領銜拍場,其中,《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以8050萬元刷新今春古代書畫最高拍賣紀錄;南宋《呂祖謙告身》、《司馬伋告身》分別拍出2875萬元、2012.5萬元的成績。這三件作品均是由劉益謙購買的,而其購買的目的也是為了籌備在龍美術館舉行的宋元畫展。

  放眼海外,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出頭露面的是許多著名的行家,像安思遠、埃斯肯納奇等,但是在他們的背後是大量的知名藏家,像克利斯蒂安·修曼(Christian Humann)和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avison Rockefeller)這樣的大銀行家和實業家。這些知名藏家對於中國藝術品的鍾愛,大大促進了中國藝術品在全世界的地位,並讓行家敢於在拍賣市場上出手。

  拿目前最具話題性的股市來説,行家就相當於基金經理,他們關注的是基金的凈值,特別是買入賣出之間的差價多少,以此在資本市場上求生存;藏家則相當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雖然他們有時候也會進行股票的買賣,但更多的時候考慮的是公司自身的發展,特別要為上市公司輸入優質資産。

  正如劉益謙在談到內地與香港地區藝術品拍賣市場差別時所提到的,在香港拍賣市場上,更多的是藏家,他們不僅真心喜歡藝術品,而且對於藝術品的定價也有著自己的考量。相比之下,內地拍賣市場上的許多買家,對於自己的競拍行為並不負責,不少人就是想到賺錢,一旦發現買到的價格高了,就不付款,在這樣的市場上的競拍會讓真正的藏家失望。

  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藏家,來讓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