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債券型基金風光不再 上演贖回拋售惡性迴圈

  • 發佈時間:2016-04-18 09: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2015年年中的股市大跌、貨幣政策寬鬆成就了債券市場不可多得的一輪牛市,眾多個人投資者通過債券基金獲取了超過1年期定期存款利息數倍的收益。

  但進入2016年後,頻頻出現的違約事件成為固定收益市場的幽靈,再加上近期經濟回暖和股市觸底反彈,固定收益市場遭遇了一輪拋售,債券型基金同樣未能倖免。下跌、贖回、拋售、又下跌、再贖回、繼續拋售的惡性迴圈正在上演。

  負面消息不斷

  2014年3月,“11超日債”的違約不僅打開了債券市場的潘多拉魔盒,也讓信用債剛性兌付成為歷史。近兩年信用債違約事件從行業、券種、發行人類型到承銷商等各方面全方位打破剛兌。

  特別是近期東北特鋼違約又衝破國開承銷以及地方國企發行人這兩條防線,可以説目前去産能、調結構背景下,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現金流斷裂風險加大,已經沒有哪一個券種、哪一類發行人是絕對保險的。

  第一創業證券分析師李懷軍表示,在目前的債務到期增加之時,企業更傾向於發行短期融資券彌補流動性需求,從投資人的角度看,由於非可預期事件的衝擊,導致銀行惜貸壓貸、流動性收緊,使短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上升。

  實際上,從2016年年初以來,在陸續出現的幾起信用風險事件中,短期融資券的佔比有所提升,從2016年山水超短融違約開始,已陸續有多起與超短融有關的風險事件,這跟僅僅一年前的短融、超短融無違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説“15雨潤CP001”的信用風險還有足夠長的醞釀期,那麼今年以來的違約事件特點是短期實際控制人變動、股權糾紛等黑天鵝事件突發性地衝擊産能過剩企業,從而使本已經營惡化的企業雪上加霜,違約企業中甚至包括仍維持盈利狀態的企業,由於資産負債率較高、應收賬款相對於短期債務來説規模較大等指標顯示償債能力脆弱,導致信用事件出現後流動性風險急劇上升。

  4月份是年報集中披露期,同時也是每年評級調整窗口的開始點,投資者必將密切關注二季度到期的資産負債率較高、發行主體資質差、産能過剩行業的風險,在這些行業中股權較為分散、股東兜底意願偏低的券種會特別被關注,投資者將防控由於突然信用事件爆發,以及利率風險被確認後導致的資金面流動性風險。

  另外,部分投資者擔憂違約集中暴露尤其是央企、國企或子公司違約常態化之後,會進一步刺激發行人的違約道德風險,甚至不惜以破罐破摔的債務違約來爭取“債轉股”機會。市場機構對於違約階段性集中暴露的擔憂情緒形成一致預期,會普遍放慢配置節奏,甚至階段性主動收縮規模和杠桿,或者被贖回而被動減倉。

  債券型基金的尷尬

  信用債市場當前的情況與2015年下半年截然相反,當時在股市低迷、貨幣政策愈加寬鬆的背景下,大量資金涌入固定收益市場,對於普通中小投資者來説,債券型基金成為進入這一市場最佳的渠道。

  同樣,2015年債券型基金的收益讓投資者們感到振奮,全年高於10%收益水準的基金比比皆是。但是,隨著債券市場形勢的逆轉,2016年凈值不是負增長的債券型基金對於投資者來説已經是最佳選擇了。

  眾多投資者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因此大量基金份額贖回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而為了穩定投資者的情緒,部分基金近期緊急召開投資者説明會。

  在一家國內資産管理規模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的投資者説明會上,基金經理向投資者表示,導致近期信用債價格下跌、收益率不斷走升的原因除了違約事件頻發外,還有經濟的回暖、貨幣政策繼續大幅寬鬆的可能降低以及股市的觸底反彈因素。

  談及這家基金公司發行的債券型基金是否有“觸雷”的情況時,這位基金經理明確表示沒有。但他不無幽默地稱,該公司固定收益部門早在十多年前就建立了債券風險評估團隊,人員數量基本保持在15人左右,而這個部門成立的前十年基本毫無用武之地,但最近兩年越發忙碌,可謂“養兵十年,用兵今朝”。

  記者注意到,雖然這家基金公司發行的債券型基金2016年的凈值變化情況在所有基金中還處於較好水準,但投資者卻並不買賬。

  有投資者直截了當地問,2015年某只基金的凈值增幅達到13%,而今年他只期待5%的回報率,不知基金經理是否有信心。

  對於這一問題,該基金經理只得王顧左右而言他,再度闡述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債券市場的情況,最後加了一句“債券型基金提高收益率的第一條道路,也就是購買低評級、高收益率債券的道路已經被堵上,未來只能通過購買長久期債券和債券回購等加杠桿的方式提高收益”。

  當然,基金經理的這種回答並不能讓投資者滿意,有投資者更加直接地問是否應該贖回債券型基金。

  而基金公司方面對此的回答是,債券型基金的贖回費率較高,持有半年內的贖回費率是2%,所以希望投資者謹慎做出決定。

  新金融記者 劉子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