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銀行購買地方債券存在隱憂

  • 發佈時間:2015-05-14 02:31:37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 宏觀大勢

  如果地方政府債務一形成償債壓力或危機就採取讓銀行購買置換債券方式來化解,會形成地方政府對銀行購買“依賴症”,最終會引起地方政府錯覺,認為中央政府及其他部門無論如何不會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坐視不管,會想辦法拯救自己,從而助長化解債務風險惰性。

  地方政府首批1萬億元債務置換券發行因利率過低、流動性差等因素,社會反響不積極。對此,據媒體報道,相關部門最近正在研究推出新舉措,主要包括引入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將地方政府債券納入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和央行常備借貸便利及商業銀行抵(質)押品範圍。

  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高峰期,償債總量達1.86萬億元,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還只是個開頭,接下來可能還會有更大數額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如果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機制不完善,第一步沒有走好,往下幾步就會更困難,地方政府違約風險就會更大。因此,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新政在當下具有重要作用,可延緩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減輕銀行不良貸款壓力。

  但是,對於將要面臨“接盤”的商業銀行來説,並不一定真如目前一些市場分析所言不會吃虧,相反,銀行購買過多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券會帶來不少隱憂。

  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資産按規定必須是優質資産才行,而當下各級地方政府存在“病急亂投醫”之狀,如果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為減輕壓力,很有可能將一些劣質資産打包發行置換債券。以劣質資産為背景發行的置換債券由銀行購買,一旦形成風險,則風險必然聚集商業銀行,最終央行也難獨善其身,會形成更大金融風險。

  同時,從當前看,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順利完成,銀行不良貸款表面壓力是減輕了或延緩了;但從長遠看,信貸風險隱患並未真正消除,不良貸款風險依然尚存,這與“掩耳盜鈴”故事異曲同工。

  地方政府債券倘若能完全順利發行,雖減輕了債務負擔和延緩了償債壓力,但到時,各級政府手頭寬裕了,有了更多現金流,則容易産生“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意識,又會誘發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甚至是形象工程投資衝動,不利於有效約束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同時,如果地方政府債務一形成償債壓力或危機就採取讓銀行購買置換債券方式來化解,會形成地方政府對銀行購買“依賴症”,最終會引起地方政府錯覺,認為中央政府及其他部門無論如何不會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坐視不管,會想辦法拯救自己,從而助長化解債務風險惰性。

  在利率市場化、銀行存款增長放緩及融資成本上升情況下,銀行購買低利率政府債務置換券,遠比信貸獲利低,且儘管允許上浮30%、高於國債收益率近100個基點,可彌補一部分購買債務置換券利息損失,但對商業銀行依然存在利差倒挂現象,實質上是讓商業銀行承擔了一定政策性救助職能,顯然與銀行商業化經營方向相悖。

  因而,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券發行最合適的還是仍以公開向社會發行方式為主,把更多民間資金引入政府債務置換之中,對利率過低、流動性差等問題,中央政府可通過適當財政補貼或根據物價上漲指數對購買個人實行“物價補貼”,並增設地方政府置換券交易平臺,允許政府債務置換券流通和向銀行抵押貸款。這樣,一方面可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券發行難問題,也可對地方政府債務行為形成有效約束,為最終消除地方政府未來債務危機創造條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