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白領小資 > 正文

字號:  

專家:“高票價”已成觀眾親近藝術的“攔路虎”

  • 發佈時間:2015-06-16 14:03: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對於月收入5000元的工薪族,更願意花1000元進劇院看一場音樂劇,還是花50元去電影院看一場“大片”?

  中央戲劇學院日前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劇院團管理大師班”上,專家指出“高票價”已成為觀眾親近藝術的“攔路虎”,想讓“陽春白雪”真正實現普惠大眾,亟待建立薄利多銷的票務模式,劇院在需求多渠道資金支援的同時,嘗試探索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在“盈利”與“公益”中找到平衡。

  高票價成為“攔路虎”

  “中國觀眾還沒有進劇院看戲的習慣,沒有把看戲作為生活的必需品。”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指出,市民進劇院頻率偏低,也導致劇院在觀眾人次方面遇到很多困難。“有統計顯示,上海年每人平均進劇院觀劇人次是0.3,也就是説一個上海人三年才去劇院一次。”

  “票價的高低是觀眾進入劇場的重要門檻。”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主任馬述智表示,中國現在演出票基本上屬於每人平均收入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僅為幾十分之一甚至上百分之一,還有的月收入兩百分之一就能夠買一張演出票。

  “高票價”並非中國特色,不少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日本四季劇團董事、製作總監田中浩一告訴記者,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時,有一些英文公演團來演出時設定了非常高的票價。“結果日本觀眾發現,花很高的票價觀看英文版的演出,還不如花比較合理的價格看日文版的本土劇團演出。”

  田中浩一認為,想吸引觀眾主動走進劇院,首先需要價格具有親民性。“四季劇院的票價最貴的是1萬日元,最便宜的只有3000日元,是底層老百姓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大眾、親民的票價,加上高度藝術性的表演,使四季劇院可以在日本各地的專用劇場長期上演自己的作品,且長久不衰。”

  低票價不等於經營慘澹

  截至2012年底,全國2000多家劇院團基本完成轉企改制。然而專家指出,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個劇院並未達到完全依靠市場自負盈虧的預期目標,政府還在以各種各樣名目給劇院撥款。

  政府對劇院改制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激發劇院的藝術創作獲利,通過市場競爭增加藝術的想像力和創作力。“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政府停止撥款,劇院就會倒閉,而政府什麼時候停止撥款沒有人知道。這把懸在劇院頭上的劍總是令人忐忑不安。”馬述智説。

  業內人士表示,在現有條件下,政府不可能將劇院“完全包養”,而為了保證演出品質,演員數量和音樂時長也不可隨意壓縮。而隨著物價上漲,戲劇製作成本不斷提高,演出收入與運營支出的缺口越來越大。

  一些劇院為了維持成本,就單方面提高演出票價,陷入了失去群眾基礎的惡性迴圈。“劇院的觀眾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想通過提高票價增加收入,相對於影視或其他文化娛樂形式來説就不再具有競爭力。”

  維持低票價,並不意味著整個劇院陷入低收益的慘澹模式,也可能帶來薄利多銷的産業屬性。芬蘭瑞典語國家劇院院長約翰·司徒高德表示,芬蘭劇院的平均票價只有25歐元,劇院收入中票房收入只佔30%。“芬蘭只有530萬人口,還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然而芬蘭每年售出的劇院專業票務達280萬張,業餘票務達到120萬張。”

  探索可盈利商業模式

  在中國,“低票價”運動也在逐步推進:全國多家文化企業簽約加入京津等地“文化惠民卡”,讓百姓可低折扣看戲;多座城市推行文化惠民工程,政府擴大對“低票價”演出的財政補貼;各大劇院紛紛承諾百元以下的“低價票”將佔到劇場座位的一定數量,國家京劇院甚至曾推出15元的公益票……

  低價票的推出,讓更多中國觀眾得以走進劇院。在多個國家,觀賞人次的增加,一般都可無形中增加劇團收入,為增加上演場次提供了堅實的“粉絲群”。據了解,低票價的日本四季劇團每天在日本有19個劇目在上演,有的劇目還一天之內演出上午場、下午場和晚場。薄利多銷的藝術模式使四季劇團90%的收入來源於票務收入。

  “即使薄利多銷,劇院的盈利能力也相對有限。”馬述智表示,劇院經營資金自有收入難以與大筆支出取得平衡。“大型劇院或藝術中心還是要依靠相應的基金會、有實力的機構或政府提供資金支援。”

  專家指出,劇院在推出低票價吸引觀眾時,不能單純依靠各種渠道捐助。政府在加大對演出市場財政補貼力度的同時,劇院也可考慮在承擔公共服務之餘,借鑒電影院模式,為觀眾客流提供餐飲、休閒娛樂服務及演出演藝的相關衍生品,探索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據新華社北京6月15日專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