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女職工的生活工作狀態:跑步解壓 上班途中充電
- 發佈時間:2016-04-15 08:34:0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據《勞動報》報道,無論哪個銀行網點,銀行女職工都以她們標準化的著裝舉止,讓人迅速找到熟悉感。整齊劃一的工裝使人難以推測銀行女的個人偏好,性格特點也都隱匿在規範化的操作和表達之中。在這種強調紀律、淡化個人身份的語境下,讓人對她們多了一分信任,也多了一分好奇。
作為金融業接觸客戶人群最廣泛的群體,和各色人群打交道是銀行女職工的拿手好戲。前面剛和大爺大媽聊家長裏短、半小時內搞清他們家裏臥室窗戶朝向,後面就在大戶室指點國際經濟形勢、分析黃金石油走勢。有篇名叫“娶女當娶銀行女”的文章是這樣形容銀行女的:能吃苦、會理財、頂得住壓力、心理素質過硬。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也折射出這份穩定和體面的“體制內”工作背後,既有專業的含金量也有服務行業的普遍生存壓力。
銀行女職工的實際生存和工作狀態究竟是怎樣呢?通過三位銀行系統的女員工:櫃員女、理財經理(銀行管理層)、銀監會人員娓娓道來,或許能對她們的生活狀態、職業成長和家庭觀唸有一些了解。這次,她們無關身份,只代表自己。
壓力
路跑十幾公里
享受“獨處的寧靜”
正午,工商銀行新華路支行忙碌如常。“要離開櫃檯嗎?小櫃員沒那麼多自由的。”最後陳軼群同意把採訪放到中午用餐時間。
客觀上有半小時吃飯時間,實際上銀行女職工並無固定飯點。相較之下,更令她們頭疼的是“頂著壓力”吃飯。在採訪中,一線銀行女職工均表示曾經接觸過“銀行服務不好”“中午排隊久”等負面評價,無論帶飯、堂食,都是快去快回。陳軼群也遇到過不無固執的客戶,有的堅持要求她辦好業務再去吃飯,有的讓她建議銀行“錯峰吃飯”的,把用餐時間改成11點、1點。“不敢輕易上廁所,寧願不喝或少喝水。就怕客戶發脾氣,碰上(客戶發火)只能不斷道歉,有氣也得往肚子裏咽。”陳軼群説。
袒露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的櫃員女,除了“心理素質好”,也要學會主動“製造幸福感”。陳軼群的辦法很簡單:路跑。
陳軼群説,跑完十幾公里內心有種“獨處的寧靜感”。“一開始跑會狂喘不止,等堅持十分鐘,身體控制住了,精神就開始神遊,進入類似冥想的狀態,心情跟著無理由地‘嗨’起來。運動過後煩惱少了,睡眠品質好了,臉上的痘也少了。”
愛上路跑後,小陳發現銀行裏潛藏著不少運動愛好者。在她的一個叫做“跑不死”的微信群裏,集結了一幫喜歡跑步的工行人,佩戴運動手環,用iWatch來監測心率等運動數據,通過Keep、Nike+等運動App,把運動成就、軌跡分享到朋友圈裏。陳軼群建議初跑者要“多分享朋友圈”,得到朋友支援,更容易堅持下來。目前,她共有201個微信好友,89個同事,83個親朋好友,其中20個是運動後新加的跑友。
金融人喜歡跑步,確切地説,喜歡跑馬拉松。金融機構也悄然出現一股馬拉松“贊助熱”。三個月內,小陳參加了金融系統組織的半程馬拉松接力和公司舉辦的垂直馬拉松比賽,後者要順著樓梯爬到工商銀行大廈樓頂。3月底她去無錫半馬,甩開俗稱“兔子”的官方配速員,用2.5小時跑完全程。“跑到腿(快)殘了,但是大家都特別興奮,前頭的參賽者向我伸開手掌,我跑上去和他擊掌,還有人幫我用手機拍照,你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那種善意和情感的流動。”
在抓住奔跑的節奏後,小陳也學會了聽從身體的聲音。她為明年東京馬拉松制定了一套訓練方案:包括每週訓練量不超過上周的10%、心率控制在最大值的七至八成等等。“跑步是努力就會有成果的事情,看到自己的進步,有很大的成就感,好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陳軼群説。
發展
上班途中
是可貴“充電”時刻
離工行銀行桃林支行開門還有3分鐘,所有員工就位站好。
8點15分,桃林支行副行長瞿燕華搭地鐵抵達辦公室。8點30分,晨訓開始。瞿燕華向同事宣講重點行銷産品、銀行服務檢查反饋等若干注意事項。恰逢人工智慧熱潮,工行正在推廣“智慧服務”,陳列在大廳的自助機臺便是佐證,訓導結束後,瞿燕華開始對機臺一一檢查、補損、報修,然後巡視其他死角,包括塞在椅子縫裏的小廣告也不放過。一切無礙。9點整,營業部準時開門。
快人快語的瞿燕華另一重身份是工行合唱隊長,合唱每兩周排練一次,她説兩年來幾乎沒有缺席過一次排練。這種“靠譜”的作風也被她帶到工作當中,每天上班“有一百樣事情”:調閱監視錄影、事中事後審核、應對合規部門、風控部門的檢查……碰上櫃員長短款事故的,她要抽出錄影一幀幀地檢查,核對到底入賬了多少張鈔票。無處不在的內部攝像探頭,意味著嚴厲的風險監管。當人手每天要經過上千萬的現金,需要主觀和客觀雙重約束力。“我們辦公室是透明的,有攝像頭,門、抽屜不能鎖住,因為下班會有內控人員檢查,如果被發現抽屜裏有非本人名字卡片的,就一個結果,罰。”
銀行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員工成長體系。從入職開始,員工要參加很多銀行內部培訓。瞿燕華參加過的培訓,短則兩三天,長則個把月,上課方式從封閉、走讀、到網路大學不一而足。尤其是專業條線的銀行人員,通過內部培訓,才能獲得私人銀行業務、註冊理財師等相關執業上崗資格。她從理財經理一步步升為支行副行長,這是銀行裏一條常見的晉陞途徑。通過內部培訓,她考取了私人銀行業務的資質,現在她需要維護資産達到8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資産客戶,她的500名微信好友裏面,客戶就佔到了四成。
除了公司培訓,員工也要自覺充電。最表像的學習就是跟得上新術語、新政策。白天,客戶、二級市場合作夥伴來諮詢相當於“放電”時刻,上下班往返搭乘地鐵途中、把兩個娃娃哄睡十點過後,這兩段時間則是瞿燕華難能可貴的“充電”時刻。上班不能捧著部手機盯著看,下班則可以安心瀏覽大型門戶網站的財經頻道。
瞿燕華覺得這種高強度的管理風格,是讓銀行管理人員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她主動提到國有銀行人才流失現象,認為銀行這幾年為信託、券商等機構輸送了不少人才,但也反映出銀行工作培養鍛鍊人的一面。“很多有能力、有抱負的年輕人,想要進入銀行,包括工行內部也有不少常春藤留學生。在這個崗位上,年輕人學會的除了扎紮實實的專業能力,還有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
家庭
羨慕“人家的家長”
給孩子補習
潘穎是一名銀監會工作人員,也是一個小學四年級女兒的媽媽,同時還是一枚“曬女狂魔”。
在她的670名微信好友裏面,同事和親朋的人數基本持平,這也反映出她竭力在家庭和事業中找到平衡:在工作中是女強人,在生活中是“普通媽媽”。打開她的朋友圈裏,有一半是帶女兒親近大自然的照片:上山、下鄉、下海……比起“計劃干預式”的家長,潘穎更喜歡“自由放任式”的教育———給孩子選擇興趣的自由。女兒早早展現出運動偏好,她便因材施教地送女兒去打乒乓球。每週上乒乓球課,需要家長陪同,潘穎便會在路上和女兒討論發揮是否正常、態度有無認真。至於“女繼母業”的想法,潘穎認為並不絕對:“金融人太忙了,我希望她從事比較從容的職業,以後做不做金融業憑她興趣吧。”不過,她也未能免俗地給女兒報了一堂“數學思維訓練”的輔導班。
加班是銀行女職工的心病,潘穎堅持早上送女兒上學,但晚上放學還得由家人接。潘穎的女兒在學校成績中等,每次開家長會念成績,她都覺得坐不住,回來給孩子提要求、訂目標,給自己的計劃是每天7點給女兒輔導功課。實際上加班是家常便飯,披星戴月回家孩子已經上床睡覺了,家庭輔導變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據她觀察,她在女兒身上教育投資佔到家庭年度開支的5%—10%,在同事中相當於中等水準,但是“人家的家長”給孩子各種補習,就導致小孩的成績拉開距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不多,女兒這個成績也正常。”潘穎認為子女成績和家長有很大關係。
潘穎這種放鬆的心態,拼命三郎的性格也影響了女兒。在她看來,上則是望女成鳳,退而求其次,“作業過關也ok”,最重要的是給她一個快樂的環境,家長的脾氣性格可能比職業對子女的影響還要更大一些。“我女兒最大的特點是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皮實,基本不會鑽牛角尖,這可能是遺傳了我。”碰上挫折時,回來説説,抱抱她,“基本上安慰幾句事就過去了。”潘穎説起女兒,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