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産擴大抵押品試點 或因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
- 發佈時間:2015-10-18 07: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恒
敏感時點央媽緣何“掘渠”引水?
7萬億?不,你想多了。充其量是開了一個創造流動性的口子。口子多大由金融機構説了算——若有需要,若其抵押品達標,可申請備案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與其説它是央行[微網志]貨幣政策工具箱的“寶”,不如説金融機構同時多了件管理流動性的工具。當然,也許還可貼上“將基礎貨幣和信用擴張直接聯繫,利於信貸擴張”的標簽。
10月10日,央行宣佈擴大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市場隨之躁動,賦予其各種想像空間。幾天后,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澄清,該試點不會對流動性總量産生顯著影響,並非中國版QE。
那,緣何此時推出試點?目前並非季末。流動性未見明顯異動。但這未必是全部的真相。看似平靜的市場背後也許在醞釀什麼。與前幾個月相比,現在的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上升,或表明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年末將至,這也是央媽管理預期的未雨綢繆之佈局。
不妨看看銀行的“超儲率”,它代表銀行閒置資金的充裕程度。儘管二季度央行數據顯示並不低,但有機構估算9月、10月或降至1.4%、1%左右,這説明資金面或不樂觀。
誠然,外匯佔款持續下降,試點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補充是其一;但這並非今天才開始。新常態的中國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去年就已然生變——嘗試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如:SLF(常設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MLF(中期結構便利)、再貸款等。其二是,囿于各種現實考量——目前體制下仍存在大量軟約束市場主體;為避免加杠桿,央行更願意實施資産端的動作,即再貸款、SLF等;儘量不頻繁調控負債端,盡可能避免傳遞強刺激的信號。
這可以從近日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的撰文中看出端倪:一方面需要貨幣政策加強預調微調,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另一方面又不能過度放水,從而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這意味著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審慎和穩健,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條件。
故此,可能的現實選擇是,央媽有的放矢的“放水”,相機而動。信貸資産擴大抵押品試點便是種選擇。
而9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甫一齣來,市場便譁然:“這是要降息的節奏”啊?
可是,待10月15日的貨幣金融數據出來,市場又松了口氣:嗯,信貸和社會融資數據均超出預期。但仍需小心解讀數量指標,看看其表像背後的價格指標走勢如何?當心資産負債表進行跨幣種的大幅調整。問一問:整體融資需求真的回升了嗎?
事實上,前期的寬鬆政策效果並不明顯。于情于理,央媽當會慎用“雙降”(降息、降準)工具;更何況,目前資本市場信心略顯回暖,至少目前看市場較為穩定。一個可能的秘密是:這波“行情”或市場助推所至。如一年將盡,新財富評選在即,機構們想來點“實惠”。遂,造勢之下,市場似乎漸暖,儘管二者並無線性邏輯關係。
上述種種,是對內而言。對外,目前正值人民幣是否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的敏感時間窗口,11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網志](IMF[微網志])執董會結束後,可見分曉。包括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運作;另有消息稱,央行近期將在倫敦發行票據。諸如此類,均可能在為這一目標努力;似有志在必得之意。
不過,我們想説的是,有時不能賦予貨幣政策太多的目標要求。央行目前的重點是金融穩定、保持合理的流動性與資金價格,無法兼顧所有目標。當其他指標可能對首要目標産生負作用時,也許需要讓位。當然,策略謀事時則另當別論。有時,“面子”工程也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