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資産配置荒”悄然來襲 個人房貸再成銀行香餑餑?

  • 發佈時間:2015-09-28 0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萬敏  責任編輯:田燕

  隨著A股市場的持續大幅波動,股債兩市的“蹺蹺板”效應逐漸顯現。作為最大的資産管理機構,銀行的資産配置表也正在向債權類固定收益産品傾斜。與此同時,房地産市場也呈現出回暖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房貸會不會重新成為商業銀行的優質資産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採訪。

  A股自6月大跌以來,優質資産難尋已經成為各個配置渠道共同的聲音。從央行公佈的統計數據來看,雖然銀行信貸仍在穩定增長,繼續為穩定經濟增長保駕護航,但從結構來看,以票據融資為代表的短期融資規模增速卻高於中長期貸款。

  在銀行個人與公司業務“二八”結構下,優秀的企業標的愈加難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8月份,上海個人房貸增量創近3年新高;而廣州等地也傳出個人房貸利率鬆動的消息。這是否意味著,對銀行而言,個人房貸又重新回到“優質資産”行列?

  按揭貸款成“優質資産”?

  據今年2~8月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可看出,今年以來的住戶中長期消費貸款新增規模,從6月起突然上了一個臺階,而6月以前,住戶中長期消費貸款的單月增量在1500億~1800億元浮動,自6月起至8月,則升至2400億~2700億。

  值得注意的是,兩大居民主要投資市場也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其中,A股市場從6月開始出現巨幅調整,但房地産市場的銷售數據卻正在提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6967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2%,增速比1~7月份提高1.1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48042億元,增長15.3%,增速提高1.9個百分點。“住戶中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用於住房按揭方面,這與房屋銷售數據的增長是吻合的。大部分國內居民的投資渠道主要就是股市和樓市,股市近幾個月波動較大,普通居民的投資並不算安全,而隨著國家一些限購政策的放開,居民對房産的投資可能會逐漸回暖。”一位機構銀行業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對於銀行而言,在流動性緊張時期,房貸是一項既佔用額度利潤空間也小的“雞肋”型業務,尤其在此前數年的房地産市場調整時期,業務風險也有所上升。但隨著央行從去年底以來的數次降息降準,銀行的資金充裕,此時按揭貸款數額高、風險低的優勢又得以凸顯,商業銀行願意將更多信貸資産配置到居民住房按揭貸款中也不足為奇。

  “總體來看,我國居民的信用度是非常高的,房地産按揭貸款業務發生實質性不良的比率非常低。”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與不良貸款負擔已經很重,按揭貸款從這個角度來看絕對是“優質資産”。

  房地産仍是“穩增長”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6日,建設銀行500億元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産支援證券註冊發行額度獲央行批准,成為我國信貸資産證券化“銀監會備案+央行註冊”模式落地後首家獲批的發起機構。民生銀行于7月15日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了首期RMBS項目,發行總金額7.8億元。9月21日,招行“和家”2015年第一期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資産支援證券(RMBS)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發行規模為40.5億元。

  在釋放貸款空間並節約監管資本方面,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消費貸款等由於業務模式標準化,風險特徵同質穩定,符合國家鼓勵消費的政策導向,也是全球資産證券化市場的主要品種,成為銀行騰挪信貸的主要渠道。

  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張立洲近日表示,以民生銀行相對缺乏流動性的長期按揭貸款作為基礎資産發行證券化産品,可進一步優化大零售業務板塊的資産結構,也是對“表內+表外”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新路徑的積極探索,可以幫助民生銀行解決資本與規模約束,抓住優質客戶和優質資産,實現資産流轉交易機制生成與提速。

  住房按揭貸款業務不僅重新得到商業銀行的青睞,其市場也還有容納更多資金提供方的可能。今年8月,建行董事長王洪章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透露,其控股子公司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已獲得國務院批准,納入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並進而獲准在全國開展業務。

  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認為,當前,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房地産行業仍然是重要的穩增長、保就業的行業,未來可能有更多資金流向市場的供需雙方;但也應該看到,寬鬆貨幣政策提供的流動性依然在助推房地産行業的泡沫,銀行和居民都應對未來的風險有所警惕。

  《《《

  市場風向

  銀行資産配置偏向債市 6~8月債券託管量猛增1.6萬億

  受A股市場大幅調整影響,近期市場避險情緒增大。不少市場人士指出,在普通投資者高風險投資偏好顯著降低的同時,銀行資産或將加大債券類資産配置的比例。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股市下跌導致財富效應弱化,銀行的風險偏好和資産負債表結構也發生一些變化。銀行投向股市的固定收益型資金已經有部分轉向債券市場,預計債券資産配置的規模會得以較快的提升。

  此外,中國債券資訊網數據顯示,今年6~8月,商業銀行的債券託管新增規模高達16186億元,是前5月新增規模的3.6倍。

  銀行資産轉向債券

  6月以來,股市劇烈調整導致中低風險型産品配置的需求激增,股市與債市的“蹺蹺板”效應凸顯。

  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7、8月債券基金累計增加近千億元。8月底,債券基金資管規模創年內新高。在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近期債券基金申購持續火熱。

  有券商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難消的背景下,寬鬆政策基調不變,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降。隨著避險情緒的加劇,資金流入債市,將使債市長期趨勢向好。

  在這種情況的下,銀行作為最大的資産管理者,或將在其資産配置中加大債券資産的比例。宋清輝表示,預計債券資産配置的規模會較快提升。實際上,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其轉型的內在要求。

  宋清輝指出,銀行的信貸資産配置有著風向標作用。大而言之,它是整個宏觀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經濟的週期性變化;小而言之,與整個資本市場的主要變化都有關聯,例如它直接影響到房地産市場,並對藍籌股的估值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債券牛市還未走完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過去3個月有千余只股票價格遭“腰斬”,股票基金平均虧損35.29%,今年以來的收益由盈轉虧。在此背景下,純債券基金不僅沉穩得保住了收益,凈值還有所增加。

  對此,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債券市場正處於慢牛行情之中。從宏觀經濟面分析,高投資增長難以持續,潛在經濟增速面臨下降壓力;從資金面來看,匯率適度貶值提升貨幣政策獨立性,而超預期的同時降息、降準,則意味著寬鬆貨幣政策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7、8月份,9月份債券市場的上漲步伐已經有所放慢。

  國泰君安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導致債市上漲放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權益市場可能反彈;二是資金成本的回升,影響到債券投資者對債券收益率走勢的預期。“此外,投資者的謹慎以及所導致的中長期利率債收益率下行偏慢,反映出市場對債券未來走勢存在分歧,也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可能未能理解當前的狀態已從‘資金為王’過度到‘資産為王’,並沒有對未來的投資回報率大幅下降有非常強的認同。”國泰君安認為,債券市場中期牛市的一致性預期並未完全形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意味著債券市場的牛市並未結束,可能會持續更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