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談自貿區金融改革:年內啟動自貿賬戶外幣業務
- 發佈時間:2014-09-28 19:34:3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新華網上海9月28日電(記者何欣榮)上海自貿區掛牌即將滿一週年,金融改革是重頭戲。對此,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張新28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實施自由貿易賬戶等制度創新,一年來自貿區內沒有出現區域性或系統性的風險。下一步自貿區金改的步伐會快一些,內容也會更充實一些,力爭年內啟動自貿賬戶外幣業務。
根據國務院的總體方案,“一行三會”先後出臺了支援自貿區建設的51條指導意見和9項實施細則,形成了自貿區的金融政策框架。到今年8月底,自貿區已擁有持牌金融機構87家(掛牌前為10家),類金融機構453家。
張新表示,對於自貿區內的金融改革,社會各方“期望值很高”,但“容錯率很低”。面對這種形勢,央行在自貿區內重點建設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這一管理載體。通過自貿賬戶,央行建立了風險防控的電子圍網,有能力對跨境資金流動實施24小時的實時監控,這為金融改革打下了基礎。
今年6月,自由貿易賬戶正式落地。為了穩重起見,自貿賬戶先從本幣業務開始。截至今年9月下旬,自貿區新增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938億元,佔上海市總量的16.6%。其中,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174億元,平均年化利率僅4.1%,減輕了不少企業的融資成本。
“遵循先本幣後外幣的原則,監管部門目前正對本幣業務進行評估。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力爭年內啟動外幣業務,最終實現本外幣一體化的自貿賬戶體系。”張新説。
除了拓展外幣業務,張新還透露,央行已做好以自貿賬戶為依託,啟動區內個人對外投資的籌備工作。“初步的設想是,在自貿區內就業一年以上的境內個人,有合法納稅、社保記錄的,可以用合法收入投資境外市場。同時,境外個人也可以利用自貿賬戶,進入上海的證券、期貨市場。”
談到自貿區金融創新的複製推廣,張新認為當前的重點是把自貿區金改向縱深推進,而不是過早在全國推廣。因為金融改革的複製推廣和貿易、投資不一樣,對風險管理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但他同時認為,自貿區金改的很多經驗是值得區外參考和借鑒的。
比如,自貿區始終按照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設計金改方案。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改革措施,如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用、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已在全國推廣實施。而對於和實體經濟關聯度不大的短期資本流動,在開放時持審慎態度。
另外,對金融風險的防控,要和社會誠信建設聯繫起來。“在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可能會産生一些灰色空間,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想去鑽。在誠信體系建設上,上海下了很大功夫。這就促使自貿區內的企業碰到一些‘兩可’的業務時,會主動和監管部門溝通,為風險防控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新還表示,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但這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像自貿區率先試點外幣利率市場化後,上海15家規模較大的銀行在央行指導下成立了“利率市場秩序自律委員會”,保證改革的平穩進行。“市場化不是搞惡性競爭。如果市場化後銀行競相拉存款、進而推高貸款利率,這就違背了改革初衷。自貿區內通過行業自律,做到改革後‘存款不搬家、利率不上升’,這就為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