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民營銀行相較于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在資金規模、産業客戶渠道上確有劣勢,但也具有渠道靈活、運營成本相對較低、資訊技術和金融科技加持的明顯優勢。
撰文|曾薔
一直以來,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普惠金融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諸多政策紅利之下,發展趨勢總體向好,同時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進展。具體表現有:金融服務便利性顯著提升;新型支付方式與非銀支付業務大幅提升;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不斷普及;傳統弱勢群體資金支援力度加大等。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中流砥柱,是發展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可以看到,在近些年,有不少商業銀行通過深耕普惠金融實現了自身高速發展,微眾銀行便是其中的典型。
作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自2014年12月成立以來就將“讓金融普惠大眾”作為自身使命,積極探索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致力於覆蓋傳統金融服務未覆蓋的長尾客戶。經過5年多的努力,于2019年末資産總額達到2912.36億元,成功躋身中國銀行業百強,在民營銀行中首屈一指。
近期,帶著對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現狀和未來的思考,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了微眾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李南青。“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應當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充分借助數字化手段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在這個過程實現自身的發展與變革。”李南青指出,微眾銀行正是通過科技手段改變成本結構,隨著客戶增長帶來收入增長,而平均成本呈現良好的邊際效用逐漸下降,在商業上達到可持續性,最終全面實現“3A+S”的普惠金融目標,即Accessible(方便獲取)、Affordable(價格可負擔)、Appropriate(産品貼合需求)且Sustainable(商業可持續)。
普惠金融的含義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小微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明顯增加,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不容忽視。
從企業自身來看,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存在短、小、頻、急的特點,融資門檻高、手續繁、流程長、條件嚴苛,很難滿足小微企業特別是輕資産小微企業的臨時性、緊急性融資需求。從銀行服務來看,小微企業經營不穩定、財務管理不規範、財務資訊不透明,導致銀行與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貸款風險大。此外,傳統信貸業務依賴地面拓展,受限于網點佈局,難以大範圍觸達需求客戶群。
在李南青看來,“首貸難”問題是化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據統計,小微企業一旦獲得“首貸”,隨後獲得第二次貸款的比例高達76%,獲得四次以上貸款比例為51%,後續融資可得率較高。
對此,李南青認為,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首先解決擴大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其次在擴大客戶規模的同時持續讓利於客戶,不斷下調新發放貸平均利率,減輕小微企業的融資負擔,從而逐步緩解“融資貴”問題,提升金融服務的滿意度,增強小微企業金融獲得感。
李南青表示,發展“普惠金融”是微眾銀行成立的初衷,也是微眾銀行作為一傢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民營銀行的使命所在。微眾銀行成立伊始就以普惠金融為戰略目標,秉持“讓金融普惠大眾”的使命,致力於覆蓋傳統金融服務未覆蓋的長尾客戶。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微眾銀行服務的個人有效客戶突破2億人,法人客戶達90萬家,覆蓋了31個省、市、自治區的近600座城市;資産總額達2912億元,比年初增長32%,管理貸款和管理資産餘額雙雙突破4400億元,並且保持了貸款和存款業務的均衡發展。
金融服務的廣泛可獲得性是普惠金融的本質,但不可忽視的是,商業可持續性同樣是發展普惠金融的要義。普惠金融的屬性客觀上決定了相關業務存在風險較大、成本較高、回報率相對較低的特點。成本高,收益低使得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動力不足,而行業弱質性和抵質押物缺失的特點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技術為驅動因子的“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形成,為解決普惠金融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現實可行路徑。
在李南青看來,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民營銀行相較于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在資金規模、産業客戶渠道上確有劣勢,但也具有渠道靈活、運營成本相對較低、資訊技術和金融科技加持的明顯優勢。
“金融的核心在風控,普惠金融的風控更是重中之重、難上加難,傳統風控模式直接用於普惠金融,效率效果表現不佳。”李南青表示,微眾銀行正是憑藉金融科技的創新優勢,讓普惠金融在商業上變得可持續,從而有助於解決這個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有可能辦成這件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進而推動解決傳統金融不平衡不充分、部分群體金融服務獲得感不強的問題。
2017年底,微眾銀行以金融科技作為驅動小微金融服務的引擎,將在前序産品實踐中打磨成熟的網際網路産品設計、大數據風控、數字化行銷等要素融合打通為一整套解決方案,創造出特色産品——“微業貸”。
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構建了小微企業線上貸款全流程大數據風控信用評價體系。微眾銀行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並結合自身金融科技優勢,整合了包含人民銀行企業徵信、人民銀行個人徵信、“信用中國”、稅務、司法、電力、工商、海關、社保、網路社交等超過30種公共信用資訊,引入超過10萬種衍生變數,圍繞企業與法人雙維度,建立包含超過30個模型類別、超過400個子模型的 “3210”專用授信模式。同時,為了匹配該行産品的網際網路形態和風控模式,建立了包含線上授權、電子合同、第三方電子存證、區塊鏈仲裁等要素在內的全線上無紙化電子證據鏈。
二是成功打造ToB數字化行銷體系,提升獲客與服務效率。微眾銀行基於自身大數據能力創立了國內首個企業客戶數字化行銷體系,以AI技術支援不斷迭代行銷模型。快速而精準的小微企業觸達能力是業務快速增量的又一重要支撐。另外,網際網路産品“不受時空約束”的形態在快速增量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客戶僅憑一部手機,“無需抵質押,無需紙質資料,無需開戶”,最快3分鐘即可完成企業貸款從申請到借款資金到賬的全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這種服務效率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階段性的彌補了銀行網點普遍延遲復工、無法及時完全恢復小微金融服務能力的現實困難。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微業貸”累計申請客戶數超過130萬戶,累計授信客戶數40萬戶,累計發放貸款約2600億元,佔比全國企業貸款客戶總數約7%,間接支援近400萬人就業。“微業貸”超過60%小微企業客戶為首次獲得銀行企業貸款。從行業來看,在“微業貸”客戶中,超過70%的客戶來自製造業、高科技行業和批發零售行業,均為實體經濟範疇的小微企業,且超過60%的企業年收入在500萬以下,超過70%企業年收入1000萬以下。
“從實踐情況看,‘微業貸’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極有可能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世界性難題另辟蹊徑。”李南青説。
微眾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執行董事
曾服務於中國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政府機構及高校。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作為地方金融供給重要有生力量的中小銀行,在普惠金融供給側的發力尤為關鍵。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打造差異化的發展優勢,做好普惠金融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與壯大?如何積極擁抱數字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普惠金融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重要議題。中國網財經重磅推出“中小銀行普惠金融之道”系列高端訪談欄目。
統籌:孫朋浩
撰稿:曾 薔 趙雅芝
設計:崔志梅
開發:楊 雪 孫 毅
中國網財經 頭條號
中國網財經 客戶端
中國網財經 微信公號
中國網財經 微網志
中國網財經 一點號
中國網財經 百家號
中國網財經 大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