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發展空間 智慧供應鏈金融破解服務小微“不可能三角”

要解決小微企業普惠金融難題,金融機構要著眼于提高自身對小微企業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擺脫對擔保抵押品的依賴並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成本,而要實現這些就需要全面依託金融科技。

撰文|曾薔


今年以來,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這其中,作為實體經濟血脈的金融,被賦予了更多的新期望和新要求。


自2014年民營銀行獲批籌建以來,目前已有19家民營銀行開業運營。作為既有金融體系的補位者,如何發揮民營資本的靈活性、機制創新性以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援,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可獲得性,成為擺在各民營銀行面前的必答題。


“眾邦銀行的探索方向和戰略聚焦均在於利用金融科技為供應鏈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近日,武漢眾邦銀行董事長晏東順在該行成立三週年之際接受了中國網財經記者的專訪。晏東順表示,從模式上看,供應鏈金融是銀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踐行普惠金融最好的方式。


向科技要發展空間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我國個體工商戶全國登記數量是8000多萬戶,納入市場監管總局小微企業名錄的個體工商戶為6523萬戶,而有貸款的個體工商戶是1394萬戶,覆蓋率是21.4%。這意味著,有近80%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未獲得過貸款。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疫情發生以來,面對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營收嚴重下滑、現金流緊張等問題,央行、銀保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頻繁發聲、政策密集出臺,以引導金融機構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相對應的是金融機構面對小微企業時不敢貸、不願貸。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小微企業平均存續時間只有2-3年,導致金融服務的風險非常高;第二,小微企業多數是輕資産運營,缺乏可靠的貸款抵押物;第三,小微企業缺乏可信的經營數據,造成銀企資訊不對稱,服務成本高。


“總結起來講就是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面臨高風險、低收益,金融機構較難形成可持續的經營路徑,進而造成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難以真正落地。”在晏東順看來,要解決小微企業普惠金融難題,金融機構要著眼于提高自身對小微企業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擺脫對擔保抵押品的依賴並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成本,而要實現這些就需要全面依託金融科技。


民營銀行雖體量小,但承載著補位現有商業銀行體系,服務小微、雙創、“三農”和社區等薄弱環節的歷史使命。在發展普惠金融上,如何與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形成錯位競爭、互相補充的市場格局?是所有民營銀行需要考慮的問題。


晏東順認為,這需要向科技要發展空間,進一步下沉市場、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服務還未能被國有大行覆蓋的客群,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同時,借助政策支援,降低資金成本,例如爭取人民銀行的再貸款額度、政策性銀行的轉貸款額度。


據了解,只有“一行一店”的眾邦銀行于2017年5月正式開業以來,始終堅持將金融科技作為發展之路,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説眾邦銀行沒有歷史包袱,一開始就能從頂層設計上圍繞金融“數智化”構建全新網際網路運營模式,每年均投入億級資金搭建適應新模式的科技體系、風控體系和人才體系,致力於成為一家“專注産業生態圈、幫扶小微企業、服務大眾創業”的網際網路交易銀行。目前,眾邦銀行90%以上的業務都是通過雲端實現,已經完成全流程的“數智化”能力建設。


智慧供應鏈金融破解服務小微“不可能三角”


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小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探索出多種有效路徑,例如以泰隆銀行、台州銀行為代表的IPC模式,以民生銀行、杭州銀行為代表的信貸工廠模式,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就眾邦銀行而言,在三年的探索中不斷突破行業既有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其探索方向和戰略聚焦均在於利用金融科技為供應鏈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在實踐中通過為産業供應鏈生態提供場景解決方案,服務産業供應鏈上的B端客戶或C端小微客戶,實現産業生態與金融的共生發展。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強調發展供應鏈金融對普惠金融的重要性。2019年7月9日,銀保監會下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人工智慧等技術,與核心企業等合作搭建服務上下游鏈條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完善風控技術和模型,創新發展線上金融産品和服務,實施線上審批和放款,更好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晏東順指出,從模式上看,供應鏈金融是銀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踐行普惠金融最好的方式。


在參考眾多同業不同服務模式優劣勢的基礎上,眾邦銀行依託智慧供應鏈金融生態,從産品設計開始就兼顧風險可控、成本可控、規模效應三個目標,以破解服務小微“不可能三角”。具體來説就是做到三個實,即“實物、實情、實時”。“實時”是指借助5G、區塊鏈、物聯網等底層技術和E賬通多層級的賬戶體系,對小微企業的訂單、資金、物流、倉儲等數據實時線上採集、驗證,智慧洞察企業融資需求,進行批量化的業務開展;“實情”是根據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小微企業全維度數據、上下游數據和實控人相關數據進行穿透式智慧分析,了解企業交易真實性;“實物”是指利用電子圍欄、智慧標簽、雲倉、生物識別等管控手段,對交易貨物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通過可視化、動態的貨物監管,嚴密管控小微企業經營風險。


通過“實物、實情、實時”三個維度,眾邦銀行構建起交易資訊可得、交易行為可信、交易風險可控的“交易信用”智慧模型,對小微企業融資進行全流程、數字化的風險管控,在批量化、規模化獲客的基礎上,提高對小微企業的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降低服務成本。通過以上模式,眾邦銀行首先對單個場景形成解決方案,進而複製到多個場景形成整個智慧供應鏈金融生態的解決方案,最終目標是積累各類産業平臺的案例形成標準的供應鏈小微金融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末,眾邦銀行資産規模突破600億元,服務客戶數達1500萬戶,累計實現凈利潤3億元,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174.16%。該行推出的綜合供應鏈金融産品“眾鏈貸”,目前已與中農網、化塑匯、卓鋼鏈等眾多平臺展開闔作,截止到5月底,眾鏈貸累計放款突破100億元。


晏東順

武漢眾邦銀行董事長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長江商學院EMBA,曾任徽商銀行行長助理兼南京分行行長,2017年5月擔任武漢眾邦銀行行長,2018年9月起擔任武漢眾邦銀行董事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作為地方金融供給重要有生力量的中小銀行,在普惠金融供給側的發力尤為關鍵。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打造差異化的發展優勢,做好普惠金融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與壯大?如何積極擁抱數字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普惠金融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重要議題。中國網財經重磅推出“中小銀行普惠金融之道”系列高端訪談欄目。

統籌:孫朋浩

撰稿:曾   薔   趙雅芝

設計:崔志梅

開發:楊   雪   孫   毅

中國網財經 頭條號

中國網財經 客戶端

中國網財經 微信公號

中國網財經 微網志

中國網財經 一點號

中國網財經 百家號

中國網財經 大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