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到銀行買理財産品時,基本上只問理財經理三個問題——投資期限多長、收益率多少、保不保本就夠了,甚至連第三個問題也不用問。因為在剛性兌付的大環境下,理財産品基本上都能保本,預期收益率幾乎等於實際收益率。
然而,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封閉式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銀行不再願意為理財産品背上隱性擔保的沉重包袱。開放式、凈值型産品已經成為銀行理財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銀行理財産品由封閉式預期收益率型向開放式凈值型轉化,已然成為大勢所趨。於是在不少投資者眼中,銀行理財變得越來越像開放式公募基金:傳統的投資期限被申購贖回日期所取代,固定的預期收益率變為不斷變化的單位凈值。這意味著市民購買理財産品時必須多一份理性和對産品的基本了解,不能再簡單地依靠預期收益率來決定是否購買。
銀行競相開發凈值型産品
有銀行信用背書、有隱性擔保的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産品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但在資金面寬鬆、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傳統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已經降至3.8%左右,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在這種環境下,凈值型理財産品則為投資者獲取更高收益提供了可能。從去年至今的市場情況來看,凈值型理財産品,特別是開放式凈值型産品,正逐漸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流。
起初,規模較大的銀行是力推此類産品的生力軍。比如交通銀行的“得利寶開新添利系列凈值型理財産品”,招商銀行的“日益月鑫進取型理財計劃”,光大銀行的“陽光穩健一號理財管理計劃”,民生銀行的“非凡資産管理智贏系列”,恒豐銀行的“恒裕金理財-月月盈(凈值型) 系列”,廣發銀行的“薪享事成凈值型人民幣理財計劃”,等等。其中,工商銀行向開放式、凈值型産品轉型的態度最積極。去年以來,工行先後推出“增利”“尊利”“穩利”“同利”“國債期貨”“尊享”“隨心e”等一系列開放式和凈值型産品,其目前管理的開放式産品已超過1.5萬億元,凈值型産品規模已超過8000億元。從今年開始,規模較小的銀行和地方城市商業銀行也紛紛發力凈值型理財産品。比如北京銀行的“心喜系列人民幣京華尊享理財管理計劃”、寧波銀行的“2016年凈值型理財計劃”等。
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此前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截至2015年底,開放式理財産品存續4882隻,資金餘額10.32萬億元,資金餘額佔全市場比例為43.91%,佔比提高了9個百分點,較2014年底增長5.08萬億元,增幅為96.95%。在全部開放式理財産品中,凈值型理財産品資金餘額1.37萬億元,較2014年底增長0.81萬億元,增長幅度為144.64%。
凈值型産品 收益高不保本
所謂凈值型理財産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産品前無法預知産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産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産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産品凈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這是一種打破剛性兌付的産品類型。
與傳統理財産品未到期無法贖回相比,凈值型理財産品更具備流動性。産品通常約定最短持有期,期滿後投資者每週或每月都可在開放日進行申購和贖回。同時,不同於傳統理財産品透明性較低,凈值型理財産品會定期披露收益,投資者操作也更加靈活。
工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韓松撰文指出,客戶認為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即客戶所得實際收益,銀行具有“隱性擔保”職責,應該“剛性兌付”;而銀行認為按照協議約定,産品投資風險應該“買者自負”。雙方都認為自己不是風險的承擔者,一旦風險真正發生,對雙方都不利。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有時為達到較高的預期收益目標,會通過資産池與其他理財産品進行內部交易,或通過理財産品之間的“收益輸送”來實現較高的預期收益。同時,銀行為了控制風險,不得不放棄一些投資機會,投資者也就失去了獲取高盈利的可能。凈值型理財産品發展不僅有利於打破剛性兌付,對於投資者的資産配置也更為有利。
購買之前需讀懂説明書
凈值型産品,可以像債券基金那樣完全用市值法估值,也可以用7日年化收益率的方式來估值。比如,假設投資者購買時産品的凈值為1,到了下一個開放日,如果産品凈值變為1.1,投資者的收益就是1.1-1=0.1,也就是10%;如果凈值變為0.9,則收益為0.9-1=-0.1,也就是虧損10%。銀行會根據與投資者簽署的協議書,在每日、每週或每月等固定日期公佈凈值,投資者可以進行凈值查詢。
不過,每款凈值型理財産品收益模式都不太一樣,投資人購買前必須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以工商銀行7月16日正在銷售的“工行全球穩健系列開放凈值型理財産品”為例。其收益計算方法是:人民幣業績基準3%至3.5%(年化),産品累計凈值增長率超過3.5%(年化)計提業績報酬。業績基準可根據市場情況調整,並進行資訊披露。該産品在扣除工商銀行銷售費、託管費、固定管理費後,若開放日産品投資週期收益率超過3.5%(年化),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部分為剩餘收益。剩餘收益的50%歸客戶所有,剩餘收益的50%作為投資管理人的業績報酬。也就是説,超過預期收益3.5%以上的超額收益,投資人只能拿一半,剩下的一半要歸銀行。但是該産品近期的表現很一般,7月5日公佈單位凈值時只有1.0141,相當於收益率只有1.4%,尚未達到3%至3.5%的業績基準,何談超額收益?
該行同期在售的“工銀財富全權委託系列可轉債理財産品”“工銀財富全權委託混合型均衡收益理財計劃”“行業優選無固定期限凈值型理財産品”和國債期貨系列産品表現都還不錯。其中工銀財富全權委託系列可轉債理財産品7月1日公佈的單位凈值達1.3801,相當於預期年化收益38%,遠遠高於該産品發行時的業績基準6%。行業優選産品7月11日公佈的凈值為1.1223,當前收益也高於其業績基準5.5%,而且定期進行現金分紅。國債期貨增強型理財産品7月1日公佈的凈值為1.0924,當前收益高於業績比較基準5.2%,但是産品規定超出業績基準部分的80%作為客戶的超額收益,因此投資人實際到手收益率應該為:5.2%+(9.24%-5.2%)×0.8=8.432%。
目前絕大多數凈值型理財産品沒有申購和贖回手續費,但投資人需要支付銀行託管費。例如工行對凈值型理財的託管費率為認購金額的0.1%/年。
凈值型産品 更具權益類特徵
雖然凈值類産品能讓投資人獲得預期收益型産品無法比擬的超額收益,但作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凈值型理財的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例如某銀行兩款産品凈值分別為1.4367元和0.6921元,購買後者的投資人就可能虧損30%。
事實上,監管部門引導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本質是促使銀行理財轉型的重要動力之一。早在2014年12月底,中國銀監會就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提出未來力求打破“隱性擔保”與“剛性兌付”,引導商業銀行發行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産品。同時,新規要求預期收益類産品計提50%風險準備金。該類産品發行成本將大幅增加,繼而影響産品收益率,而凈值型産品的風險準備金計提比例僅為10%,發行成本大幅降低。因此,去年部分銀行開始大幅減少併入表內的保本型理財産品規模,推行增加凈值型理財産品和非保本結構性理財産品,以減輕資本壓力。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指出,對於銀行來説,理財産品的凈值化轉型並非等於淘汰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産品,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對於産品線豐富性的補足,針對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類型的客戶,進行更精確的産品匹配。從産品本身的性質而言,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産品展現了一定的“債券特性”,而凈值型産品則帶有更為明顯的“權益類産品”特性,兩類産品各自擁有其特點,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區別。對於預期收益型産品而言,自2005年第一款理財産品誕生,其發展歷程已有十載,産品研發較為成熟,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及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劃分方式較為合理,同時對銀行而言,在流動性管理方面的壓力也小得多。在與凈值型産品的比較中,雖然通常開放式凈值型産品流動性更強,但開放式和凈值型這兩個要素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因而從産品本身來看,理財産品並非必須要全部凈值化。
據《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