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銀行 > 正文

字號:  

評銀行不良率上升: “騰籠換鳥”不是末日前兆

  • 發佈時間:2015-09-06 14: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田燕

  目前,各家上市銀行2015年中報披露完畢。隨著中報披露的完成,媒體關注焦點主要放在了兩個方面:凈利潤增速下降和不良資産上升。由此,各種憂慮和推測接踵而來……

  從各家銀行中報看,多家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和不良資産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現象僅僅是觀察的初始,要得出結論,不是臆想式的推斷,還需要更深層次的觀察。就好像是您看到某一個地方的人大包小包地離家而去,從這樣的現象中您能判斷出對於這些人,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嗎?不能,因為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背井離鄉,也可能是喜遷新居 。所以在相同的現象背後,其蘊含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要弄清它的真正含義,需要更深一層的觀察。

  那麼,凈利潤增速下降和不良資産上升這一現象的背後究竟是什麼?這一現象對於銀行又意味著什麼呢?

  目前多數人得出的結論和邏輯是這樣的:因為中國經濟轉型,GDP增速下降,導致銀行資産品質惡化,惡化的資産品質又進一步吞噬了銀行利潤,致使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而其他所謂銀行盈利能力下降、銀行將進入利潤負增長時代、銀行資産品質將進一步惡化等論斷,則僅僅是根據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和不良資産上升這一現象做出的臆想式推斷,也正如看到有人大包小包離開家門就斷定這些人是背井離鄉一樣,完全是想當然的猜測。那麼,未來銀行資産品質是否還將繼續惡化?銀行惡化的資産品質是否還將更進一步吞噬銀行利潤並使銀行利潤增幅進入負增長時代?

  按照正常邏輯,銀行凈利潤下降的原因是被惡化的資産品質吞噬,資産品質惡化又是因為中國經濟轉型期GDP增幅下降,因此回答上述問題需要觀察的是未來宏觀經濟走勢。這顯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但回答上述問題也有不需要那麼複雜的方式。銀行收入來源主要在於兩個方面: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中國經濟轉型期GDP增幅下降造成企業盈利下降,進而中國銀行業資産品質惡化,這種資産品質與經濟環境強烈的正相關性,又正是因為中國銀行業過度依賴存貸利差這種盈利模式造成的。因此分析未來銀行資産品質是否會繼續惡化,觀察銀行盈利結構的變化以及銀行信貸結構,也是可以得出相應結論的。對於銀行資産品質是否會繼續惡化的問題有了答案,銀行利潤是否會進一步被不良資産吞噬的問題也就不言自明瞭。

  從中報看,16家上市銀行中,凈利息收入佔比最低的已經達到62%,16家上市銀行平均74.68 %,與過去幾年銀行凈利息收入佔比動輒90%佔比以上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在銀行凈利息收入下降的同時,各家銀行的非息收入增加。這本身就表明,銀行過度依賴存貸利差這種盈利模式正在改變,資産品質與企業經營狀況的相關度正在降低。再從凈利息收入結構看,有些銀行雖然凈利息收入佔比較高,但存貸利差收入佔比卻不高,有些甚至大大低於其他利差收入。再進一步看,在中國銀行業的信貸結構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含量的傳統産業也正是此次中報披露出的不良資産重點領域,而在這些領域,各家銀行正在逐漸退出。隨著銀行業在這些行業的退出,資産品質將不是越來越惡化而將是越來越好。隨著銀行資産品質的好轉,銀行利潤被不良資産吞噬的現象自然會越來越少直至被淡化。

  其實,依據中報數據對銀行業資産品質惡化、未來盈利將進入負增長等等論斷,僅僅是一種沒有根據的推測。正如中國經濟轉型“騰籠換鳥”正在進行中一樣,銀行信貸結構調整也是一個“騰籠換鳥”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各種看起來與以往大不相同的現象,但最終的結果將是鳳凰涅槃。這不僅是從各家銀行中報的深層次細節中得出的結論,從更大的環境看,在“騰籠換鳥”的同時,中國銀行業也在培育著自身的生存土壤——實體經濟。這一點,同樣也可以從中報中看出。

  一般而言,銀行凈利息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資産規模和息差的擴大。從中報情況看,16家上市銀行規模增長最低在8%,最高為38%,平均增幅15%。但凈息差同比提高的則只有4家銀行,一家持平,11家同比下降,且凈息差提高的銀行,多是因為收縮利差較小的同業業務,從而提高整體凈息差水準。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銀行利息收入增長主要原因在於資産規模的擴大。從這裡還可以説明的是,因為降息等政策性因素,加上銀行規範收費等,銀行正在被動或主動地讓利於實體企業,在培育自身發展的土壤。

  中國經濟正在“騰籠換鳥”,中國銀行業也在“騰籠換鳥”。無論從對銀行業中報深層次的分析上,還是從更宏觀的視野上看,這個過程中,肯定有許多和以往人們看慣了的部一樣的東西,這種不同是鳳凰涅槃中新生命的孕育,而不是末日的前兆。(作者:王衍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