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交通物流 > 正文

字號:  

中國長江幹線通行能力過去5年提升近五成

  • 發佈時間:2016-01-06 07:19: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周永峰 殷黎 徐金波  責任編輯:吳起龍

  記者從1月5日召開的長江航務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2015年,長江幹線貨物通過量達到21.8億噸,與2010年的15.02億噸相比,5年增長超過45%。

  據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簡稱長航局)局長唐冠軍當天介紹,“十二五”期,該局系統繼續按照“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發展思路建設長江航道。在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到南通,10.8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在中游,荊江航道整治工程總體完工,投入試運作,中游通航“瓶頸”初步打通;在上游,重慶至宜賓航道等級提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啟動了火焰磧航段浚深工程,相繼開展了一批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裕溪口、太平府、安慶南、成德洲東港等10個支汊航道開通為公用航道,干支銜接明顯增強,區域航道網路化程度得到提升。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長江幹線共改善航道里程2293公里,長江幹線宜賓以下全部建成高等級航道,長江幹線航道通過能力提升近50%,《長江幹線航道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規劃建設目標提前5年實現。

  通過船型標準化建設,“十二五”期,長江水系淘汰了一大批老舊落後運輸船舶,長江水系運力結構的大幅優化。據統計,2015年長江幹線內河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達到了1380噸/艘,三峽庫區貨船平均噸位達到4020噸,分別是2010年的1.6倍和1.9倍,船舶的運輸效率和安全性能顯著提高。同時,隨著高耗能老舊船舶的拆解和退出,以及新建標準船舶的陸續投用,長江幹線船舶的單位能耗下降20%,企業運管成本有效降低。

  “十二五”期間,長江沿線已基本建立了以三大航運中心為骨幹、以沿江主要港口為支撐、其他重要港口為補充、干支聯動的現代化長江港口體系,形成了四川三峽庫區港口群、湖北武漢地區港口群、安徽皖江地區港口群、江蘇南京等長三角地區港口群等四大港口群,港口群內部與港口群之間的分工日趨合理,逐步實現了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競爭有序的良性格局,長江港口支撐腹地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長江幹線億噸大港從2010年的5個增長到2015年的12個,萬噸級泊位由2010年的323個增長到2015年的502個。

  長江航運現代資訊化水準得到大幅提升,總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截至2015年底,長江幹線數字航道里程達到1200公里,長江電子航道圖1.0至3.0版相繼研發成功並推廣應用,長江航運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基本建成,為港航企業生産經營提供了更加全面、整合、便捷的資訊平臺,有效便利了航運企業生産計劃安排及船舶配載、提升效益。

  此外,長江幹線VHF通信已實現連續覆蓋,初步形成了有線、無線、衛星通信手段兼備,專網和公網互補的調度指揮和通信保障體系,長江航運的安全保障系統基本建成並日趨完善。

  唐冠軍表示,“十三五”期,長航局將牢固樹立並著力推進長江航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到2020年,將基本達到“能力適應、保障有力、服務優質、監管到位、反應及時”的總體要求,服務長江航運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保障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長江航運體系率先實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