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能源 > 正文

字號:  

産能嚴重過剩 國內鋼企掀新一輪"出海"潮

  • 發佈時間:2015-10-20 08: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在行業深陷寒冬的背景下,國內鋼企再次把目光投向海外。北京商報記者日前獲悉,武鋼將在位於西非的賴比瑞亞建設並運營一家合資鋼鐵廠。業內認為,不同於上一次産能擴張時期的“出海”,此次鋼企海外建廠目的是為國內過多的産能尋求到合適的“容身之所”,同時也為了節省鐵礦原料運輸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的付出,降低物流成本,但鋼企“出海”仍需要防範政治、法律、勞工、環保等風險。

  據悉,這座鋼鐵廠將依託武鋼此前在賴比瑞亞開發的邦礦産能。賴比瑞亞邦礦是武鋼主導開發的第一座海外礦山,2013年7月投産,2014年2月開始向國內運回鐵精礦。

  事實上,武鋼海外建廠並不是個例,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正在掀起一股海外建廠熱潮。今年初,中國大型鋼鐵企業馬鋼集團、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與Ferrum Corp.公司就共同簽署了哈薩克100萬噸/年綜合鋼廠項目合資公司備忘錄。

  去年9月,河北鋼鐵集團與南非工業發展公司、中非發展基金達成合作,啟動500萬噸南非鋼鐵項目建設。

  卓創鋼鐵分析師劉新偉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觀察目前我國鋼企海外建廠不難發現,主要為産能供不應求、鐵礦石資源豐富、人力成本較低的地區,比如東南亞、非洲以及西亞國家。此種做法不僅可以消化國內過剩的産能,也可以為企業節省人力、物力等多重成本。

  數據顯示,2014年粗鋼産量為8.23億噸,2014年中國粗鋼産能約12.5億噸,而2014年的鋼鐵需求量僅為7.02億噸。

  而在産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從2011年開始,鋼價便急轉直下,螺紋鋼主力期貨1601合約從最高5283元/噸,跌至如今的1826元/噸。據中鋼協方面統計,今年上半年,納入該協會統計範圍的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萬億元,同比下降17.9%;主營業務虧損216.8億元。

  “從最為直觀的噸鋼利潤來看,高峰期能達到1000元左右。之後逐漸下滑到一公斤豬肉、一瓶礦泉水的水準。而到今年上半年,每噸鋼利潤一度只有0.43元,還不夠買一支冰棍。”分析師于明靜説。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産能過剩是鋼企紛紛海外設廠的主要原因,供過於求的市場致使鋼鐵價格不斷下行,成為虧損、盈利收窄的主要元兇。

  雖然目前鋼企紛紛海外建廠,但業內提醒鋼鐵企業“走出去”必須充分認識到將要面臨的政治、法律、勞工、環保等風險。

  事實上,我國鋼企“走出去”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10月,國內最大的鋼鐵集團寶鋼集團宣佈和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在巴西東南部成立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但由於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各鋼鐵生産商大幅削減鋼鐵生産,寶鋼集團取消了該項目,並對寶鋼維多利亞鋼鐵公司進行了清算。又如,首鋼曾收購一家秘魯的鐵礦石公司。然而,當地員工經常通過罷工來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計劃和成本開支。

  “雖然目前鐵礦石價格比較低,而且新興市場勞動力廉價、環評標準低,但是整個全球鋼鐵市場還是供大於求,在這種背景下,海外建廠應該慎重,降低市場風險。” 林伯強説。

  在行業專家看來,除市場風險外,海外投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風險,而中國鋼企在這方面的經驗積累還遠遠不夠,“出海”成功的路仍然漫長。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曄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