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民政局:京外養老有望實現醫保異地報銷結算

  • 發佈時間:2016-01-25 08:51:48  來源:新京報  作者:黃穎 吳為  責任編輯:吳起龍

昨日,北京會議中心,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接受記者採訪。記者 薛珺 攝

  

未來北京市老人到京外養老有望醫保直接結算。

  昨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期間,就“《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實施進展”舉行專場發佈會,介紹將逐步完善居家養老配套政策,老人可在門診、體檢等方面享受更優惠政策;並探索為居家護理老人發放補助等。

  《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去年1月29日通過,2015年5月1日正式實施後,至今已9個月。

  1 社區養老

  家庭病床醫療費將醫保報銷

  昨日,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耿玉田介紹,2015年1-10月,全市新建老年人家庭病床數252張,為符合老年人優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費查床1588次,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65歲以上老年人170余萬。

  考慮到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實際困難,未來市人力社保局將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援社區衛生機構為患病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並將家庭病床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包括家庭病床建床費、家庭病床查床費、治療醫藥費,此外還將報銷起付線降低50%。

  如果老年人出院後24小時內建立家庭病床的,醫療費用按連續住院計算,無需再支付起付線。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徐仁忠表示,這樣將進一步減輕居家養老患病老年人的醫藥費負擔。

  此外,北京將推進老年人在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接受服務的優待措施,對老年人就診、出診、建立家庭病床實行“三優先”服務,免收老年人普通門診掛號費,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生活困難補助的老年人免收家庭病床查床費,每年為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等。

  為進一步方便老年人在居家附近就醫用藥,市人力社保局在醫保社區用藥報銷範圍中進一步增加224種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的藥品,使社區醫保可報銷藥品達1435種。徐仁忠表示,北京老年人在社區衛生機構就醫,使用醫保目錄內藥品發生的相關費用都可納入醫保報銷。

  “未來,每個區要拿出一所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老年醫院或看護醫院。”耿玉田介紹,目前入戶醫療與現行醫生依法執業相關規定存在矛盾,現行規定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在所註冊的地點執業。北京將爭取國家支援,探索解決制約醫務人員為居家養老老人提供到府醫療的制度問題。

  2 設施改造

  今年推廣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市人大常委會的執法檢查報告顯示,北京目前存在著養老服務設施不足,不能滿足各層次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問題。城六區還有1600個老舊小區養老服務場所嚴重不足,適老性無障礙設施改造尚未開展,應按照老年人口分佈和數量配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由政府通過購置、置換、租賃、閒置資産收回等方式,無償或低償交由社會力量運營並提供運營資助。

  市住建委副局級幹部趙成在會上介紹,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主要是要考慮不影響消防通道,保證樓房安全的問題,同時還需經業委會和居民同意。

  “為保證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進展順利,資金使用透明,住建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推廣試點的方案,並將於近期發佈。”趙成還説,對全市所有老舊小區、平房改造小區都要求一律配套無障礙設施和進行適老設施改造,以方便老年人生活和出行需要。

  今年北京市還將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對城鄉社區現有閒置設施進行全市普查、整理和資訊收集,出臺相關支援性政策,整合盤活存量資源,緩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不足的問題。

  3 異地養老

  京冀醫保報銷加快對接

  昨日在發佈會上,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透露,北京選址河北高碑店建設的30萬平米養老設施已封頂。未來,這裡凡是接收北京的老年人入住都將獲得床位、水電氣熱等方面的補貼。同時,在京外養老還有望實現醫保異地報銷結算。

  李萬鈞説,異地養老是給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選擇,就如同一些候鳥養老人群冬季到海南養老一樣,許多北京人也希望到山清水秀的地方過老年生活,但在制度層面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下,北京的政策出不了北京,使老人養老遇到諸多不便。

  據悉,高碑店的這一30萬平米的養老設施包括醫院、護理院、養老院,老人不出社區可解決所有問題。這個試點成熟後,北京周邊將推廣建設這樣的養老設施。

  此外,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徐仁忠表示,對於北京退休後在河北養老的,和在北京工作但在河北居住的這兩類人群,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已和河北省人力社保廳簽訂了相關協議。這些人在河北就醫時,只要是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費用都可以按照北京的政策報銷。

  “目前,異地就醫面臨的是結算問題。河北和北京的醫保政策不一樣,河北有11個統籌地區,北京則為市級統籌,政策不一樣。在河北看病時,需要先現金墊付,再回京報銷,不能實現實時報銷。”徐仁忠表示,北京市做了充分準備,爭取北京市在省一級實現醫保對接,解決異地結算的問題。

  4 居家養老

  子女在家護理老人可帶薪

  針對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年人家庭找專業護理人員難的突出問題,建立失能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補貼拉動社會消費,扶持家政護理服務機構發展。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要明確家庭在居家養老中的責任,政府也同樣應該有支援性的政策。“我們希望出臺子女返回家中照料家中老年人的支援政策,尤其是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的親人的護理,政府將給予支援引導。”

  李紅兵介紹,北京將借鑒南京等地的實踐,探索居家養老子女帶薪護理政策,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調研,存在的主要困難是如何建立對子女護理的有效監管體系。

  北京正在研究居家養老子女帶薪護理政策和居家養老護理員入職補貼、培訓補貼、長期一線崗位補貼等制度。試點從社保補貼、資金支援、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輸入基地建設、人力資源服務、宣傳推介以及入戶服務補貼等方面對居家養老護理服務企業進行扶持。

  北京也支援海澱區開展政策性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在此基礎上,探索在全市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專業運營的政策性長期照護社會保險模式。

  針對專業養老護理人員缺失的問題,李紅兵介紹,今後要對7000名養老機構護理員、10萬左右的醫院護工及40萬左右的家政服務護理員進行職業化培訓。

  ★追訪

  行動不便老人就餐難怎麼辦?

  市民政局:將推廣養老助餐體系試點

  【現狀】家住海澱區海淀園社區的宋奶奶今年83歲,最近天氣寒冷,加上子女都不在身邊,她和老伴每天都要冒著嚴寒到樓下超市買菜。

  “幾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也有兒有孫的了。我們都不想麻煩他們。”宋奶奶告訴新京報記者,原來只是聽街坊説起社區可以訂老年餐,但想訂餐的時候一問,發現已經沒有送餐了。

  像宋奶奶這樣下樓、買菜、吃飯不方便的老年人目前全市還不在少數。由於利潤不高、缺少場地等原因,許多企業退出老年餐桌合作。老年餐桌由最多時4500家減少到現在僅2000余家。

  【回應】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昨日表示,在解決老年人吃飯的問題上,去年北京在8個區進行了養老助餐體系的試點,市政府投入了近5000萬元,探索解決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

  “我們大概嘗試過五六種模式,就是解決老人下不了樓、買不了菜、做不了飯的問題,下一步將在全市推廣。”李萬鈞表示。

  報告中説,2015年北京投入資金4495萬元,培育養老助餐特色品牌。北京市有30多家大型國企參與養老服務。相關部門通過鼓勵大型社會餐飲企業建立“遠郊中央廚房+冷鏈輸送+社區配送站”的社區配餐網路,包片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務,並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制定營養餐標準。

  ★問題

  《條例》實施缺乏整合統籌 年內出臺配套措施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十四屆人代會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並於2015年5月1日正式實施。

  《條例》實施同時,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也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執法檢查,涉及全市16個區。

  執法檢查報告顯示,《條例》的社會認知度很高,在461位隨機受訪的老年人中,有61.1%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了解到《條例》出臺,有69%的人認為《條例》對自己未來的養老將産生積極影響。

  但由於《條例》實施時間短,在執行上存在一定問題和困難,與老年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首先是城六區1600個老舊小區養老服務場所嚴重不足,適老性無障礙設施尚未開展。

  這是由於目前社區資源利用不夠,已建成的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運營不善,服務功能不足,閒置的國有資産因沒有具體政策措施未能收回和利用,提供的居家養老項目有限,床位限制現象突出。

  在服務能力方面,也難以滿足《條例》提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目前全市雖有9000多家社會養老服務商,但真正形成品牌的很少,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優質、便利服務和産品有限。

  同時,目前全市近300萬居家老年人需要與之相應的養老服務人才總量嚴重不足,特別是為近6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的專業護理人才基本還是空白。

  在政策銜接整合方面也存在問題,報告指出目前針對醫療報銷、資質審批和行業管理等實際問題,衛計、人力社保、民政等職能部門的政策銜接不夠。在服務設施建設、政府購買服務和經費補貼等方面存在資金分散問題,有些養老需求和項目缺乏資金支援,另一方面又存在有些錢找項目的情況。

  就此,市人大常委會建議,市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從規劃統籌、資金保障、設施配置、産業培育、標準制定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舉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條例》實施一年內出臺配套規章和政策措施。

  ★現場

  16代表問“短板” 副市長一一回應

  老年照料中心有望年內實現市區全覆蓋

  新京報訊 (記者王姝)政府提供的養老服務,為什麼老人覺得“我們需要的你們沒有,你們提供的可能老人不需要?”昨日下午,在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科學調控人口規模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聯組討論會上,北京市副市長王寧提出這個問題,表示市委市政府為應對老齡化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環節。

  會上19名市政協委員發言,其中約16位都對養老公共服務提出疑問,涉及政府管理模式、床位少、護理人才不足等養老公共服務的各個方面。對此,王寧逐一回應,表示老年照料中心將實現“全覆蓋”。

  “把所有部門養老職能統籌到一個平臺”

  市政協委員、平谷區原區委書記秦剛表示,他當平谷區委書記時,全力推進老年社區,為避免有人借老年地産的牌子圈地搞房地産,準備採用國外成熟的酒店式養老公寓模式,即養老服務設施和住房一體建設和規劃,可歷經十幾年仍未破題,“我雖然退了,這個事也沒幹成,我挺不甘心,我幫他們協調,最後走到哪步也不知道”。

  “到底我們認可的社會養老模式是什麼?這種養老模式怎麼才能實現?”秦剛説,他的體會是“養老模式靠任何一家都辦不成”,建議在目前的體制框架內有所突破,採取特殊的、非常規的工作措施,“大家一塊兒來把試點做成”。

  王寧表示,養老公共服務出現的諸多問題,“問題到底在哪兒?説到底,我們應對老齡化社會和建立養老體系還不健全,政府應該做什麼,社會應該做什麼,市場應該做什麼,政府引導社會做什麼,引導市場做什麼?政策體系還不完善”。

  王寧稱,此前養老公共服務的有些職能在協會,沒有納入政府職能範疇;有些職能劃在政府一個部門裏,沒統籌起來。“我們現在要發揮政府的什麼作用?一個是統籌,把所有部門涉及養老的職能統籌到一個平臺上,統籌推進”。以市老齡委為例,組成部門有50多個,“各個單位都要往這個平臺上統籌政策,然後要協調”。

  “在每個地方建一個養老網路”

  昨日多名委員提出,養老設施欠缺,床位少。王寧坦承,“從全市看,確實我們缺口很大,不光是機構養老,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居家養老服務設施也都不足”。

  王寧表示,今年的重點工作就是盤活資源,隨著首都功能的調整,把騰出的資源辦一些養老設施。“在每個地方建一個養老網路,調動政府、社會和市場的資源,提供全方位的養老服務”。

  王寧稱,目前正在全力推進老年照料中心建設,“我們預計未來照料中心將實現全覆蓋”。他解釋,老年照料中心相當於居家養老的總服務台,“提出的口號就是希望能在家裏也享受到養老院裏面所有的設施、所有的待遇”。

  昨日會後,市民政局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説,照料中心全覆蓋的時間表為2016年底,在全市範圍內根據人口比例,建設208家老年照料中心,照料中心的日常運作為企業運作模式。

  “將來有一個行業叫‘護理’”

  多名委員反映,專業護理人才是養老服務的短板,北京一市屬高校雖然設了護工係,可由於待遇問題,不少畢業生改行推銷保健品。

  王寧也表示,護理人才隊伍嚴重不足,“現在有一些養老設施,運營不了,為什麼?沒有護理人員”,有的家庭不敢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擔心沒有專業護理人員。

  “我們將來有一個行業就叫護理”,王寧表示要突破政策建立體系,通過源頭培養、在職培養,培養護理專業人才,“我們現在研究,能不能將來建立一套體系,比如高級護理師、初級護理師、護理師等不同層次的就業體系,形成人才培養的基礎。只有人才有了,我們對老年人服務才真正逐步到位”。

  ★代表審議

  政府要為居家養老提供更多公共服務

  市人大代表、公益律師佟麗華:有些子女認為老人成了包袱,覺得現在政府應承擔養老責任。而事實上,居家養老條例的基礎還應該是子女贍養老人、家庭為基礎贍養老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在養老問題上沒有責任,政府要為居家養老提供更多公共服務。

  要在社區醫院將老人基本用藥配齊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袁芳:北京8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50萬,基本與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相當,真正需要提供養老服務的,正是這個群體。老與病其實是同一個問題。比如老年人面臨慢性病、常見病的吃藥問題,但社區醫院解決不了。政府需要在社區醫院將這些基本用藥配齊,並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服務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強新:下一步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應對相關部門進行明確的職責分工,同時加快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同時要支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服務,政府為其提供房屋使用權,或給予補貼等。政府也要公佈和更新這些服務企業的名錄,加強監督、考評,不達要求者及時從名錄中去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