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效果咋樣
- 發佈時間:2016-01-25 07:18: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階段,北京90%的老人在家養老。《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出臺後,著重從吃飯、照護和看病三方面發力解決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受到老年群體的肯定和歡迎,但也存在政策碎片化、資源和資金使用分散的情況,需要深入研究進一步整合。
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向社會通報《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實施情況。該《條例》是全國首部居家養老地方法規,自去年5月實施以來,北京市調整養老服務工作重點,將77%的養老服務專項資金投入到居家養老,由過去政府直管包辦向“政府購買服務、引導市場服務、激活社會服務”轉變,初步蹚出了切實可行的養老服務“北京模式”,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居家養老環境。
北京立法保障居家養老,實施效果怎樣?記者進行了調查。
助餐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8個區投入4495萬元,21.9%的老人享受過社區餐桌等服務
在豐台區西羅園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的老年餐桌“總部”,剛過11點,工作人員就基本完成了菜肴的製作,卷好的肉餅已經下鍋,熱騰騰的包子、花卷、發糕、紅薯剛端出後廚沒幾分鐘,點餐的老人及家屬就排起了長隊。
該中心負責人曹明明介紹説,老年餐桌按照“街道建中央廚房、社區設立分中心”的模式運作。“中央廚房”每天會將即時製作的飯菜在用餐時間前送達西羅園二區、海戶西裏北社區等6個分中心。
75歲的劉洪喜老人和老伴是這裡的常客,“老年餐桌飯菜可口、價格不貴,吃完抹嘴走人,比自己做方便多了!”劉洪喜老人讚許道。
許多老人下不了樓、買不了菜,買回來以後自己做不了,怎麼解決吃飯問題?2015年,北京市從解決老人吃飯問題入手,投入資金4495萬元在城六區和順義、房山共8個區開展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務,力求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
根據“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在受訪的3100余名老人中,21.9%享受過社區老年餐桌等各種方便老年人的用餐服務。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督查、指導和推進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養老助餐服務的長效機制,鼓勵更多品牌企業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
瞄準專業化服務供給和品質
■鼓勵96個養老照料中心開展10類助老服務
68歲的劉大勇住在西城區月壇街道汽北社區11號樓3層。這棟老樓建成已有60多年了,沒有電梯。他的老伴想去醫院看病,卻無法下樓。劉大爺也沒辦法扶老伴下樓。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情急之下,劉大爺撥打了設在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電話。很快,日間照護中心的幾名工作人員到場,幫著把劉大爺老伴抬下樓,然後陪著老人去醫院看病。除了陪同看病,這家日間照護中心還提供到府洗頭、洗澡等一系列服務。這正是北京市針對老年人日間照料實施的創新舉措之一。
誰來為老人服務?北京市民政局、老齡辦根據《條例》精神,決定依託養老日間照料中心和其他養老機構來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解決專業化服務供給不足、品質不高的問題。
2015年,北京市投入資金5720萬元,對已建的96個養老照料中心開展短期託管、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10項重點服務內容進行扶持。預計到2016年底,北京市養老照料中心將達到200多個,實現街道全覆蓋。
今後,北京市將進一步對已建成的養老照料中心提供支援,引導其就近為轄區內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將其服務資源納入全市養老服務資訊平臺,服務交易數據作為政府獎勵的依據。
在北京300萬老年人中大約有60萬為失能老年人。對他們而言,長期雇用護理人員照料花費不菲,但這又是生活必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徐仁忠介紹説,該局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支援引導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長期護理保險,並在海澱區進行試點,為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提供支援。
記者了解到,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採用商業保險和政府合作的模式運作,通過政府補貼、個人繳費、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形成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累計資金池,通過商業保險公司的市場運作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為保障對象享受長期護理照料買單。
醫養結合尚難落到實處
■167.94萬老年人簽約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
早上7點半,齊大爺準時來到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陳爍家庭醫生工作室,做完血壓和血糖檢查後,陳大夫告訴齊大爺,“狀態挺不錯的,下次2月14日左右來吧,我已經給您約好號了!”
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李玉玲告訴記者,該中心已經成立了3個家庭醫生工作室,患者第一次來,由護士建立健康檔案,同時進行健康評估,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指導。
醫療問題是老年人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條例》提出,“開展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對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進行綜合管理,開展醫療、護理、康復服務指導。”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耿玉田介紹説,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社區衛生機構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老人達到167.94萬人。
目前,全市運作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1918個,基本實現城鎮居民出行15分鐘、遠郊平原地區居民出行20分鐘,山區居民出行30分鐘可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目標,有效促進了老年人的就醫便捷性和可及性。
為方便老人就醫用藥,北京市採取多種措施,豐富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藥品配備,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品種達到699種、4000多個品規,社區醫保可報銷藥品達到1435種,遠多於國家衛生部門規定的520種基本藥物目錄品種。
在醫保政策上,北京市對社區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含養老照料中心)內設醫療機構實行政策傾斜,在2015年新增的277家定點醫療機構中,社區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有202家,佔新增定點數量的73%,退休人員在社區就醫費用報銷水準達到90%。
不過,儘管出臺了諸多方便老人就近就醫的政策,但離老百姓的期待仍有距離。比如醫院與社區養老機構簽訂醫養結合的協議,由於現有政策解決不了醫生激勵問題,醫院不積極、醫生不願去,很難落到實處,存在“一方需求、兩方供給,銜接斷檔,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袁芳認為,目前在居家養老的頂層設計還很不夠。各部門出臺了各自的政策,但各成體系,存在政策碎片化、資源和資金使用分散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記者手記
緊抓完善服務體系“牛鼻子”
養老,過去是一個特定群體的事,因為家裏有子女;現在隨著大量“421”家庭的出現,子女往往有心無力,就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調整各種社會關係,科學界定政府、家庭、社會、市場等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構建並完善各方共同參與的養老服務體系。
在採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雖然《條例》實施時間較短,與之配套的政策尚不完善,但《條例》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已然顯現,以助餐配餐、家政照料、緊急救援等為內容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同,走在全國前列。相信隨著該體系的逐步完善,人們“優雅地老去”並不是一個夢想……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