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青蒿素第一人:中國青蒿素全球份額為何僅3%
- 發佈時間:2015-10-12 11:46:24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當屠呦呦教授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時,在全球青蒿素大宗公立採購(帶有公益性質的公開招標採購——編者注)市場上,50%的份額已被異軍突起的印度仿製藥集團搶走,歐洲制藥集團的市場份額迅速退守到不足30%,而中國則縮減至5%以下。青蒿素作為唯一被國際承認的來自中國的原創新藥,背後沉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全球化進程,背負著巨大光環的青蒿素,5%不到的市場份額帶給國人不小的失落感。《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這一市場份額的計算者、向全世界推廣中國青蒿素産品的“第一人”逯春明,詳解中國、印度和歐洲制藥集團在青蒿素市場上的競爭格局。
環球時報:青蒿素作為中國原創的發現,現在在製劑的市場份額中佔比不足5%,目前的市場格局是怎麼樣的?
逯春明:青蒿素全球市場90%在非洲,而非洲90%在於大宗公立市場。在公立市場上原先是歐洲制藥集團,以瑞士諾華和法國賽諾菲為主,兩家獨大。2005年以後,印度仿製藥集團大概有4-5家制藥企業異軍突起,目前佔據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年前我曾經用一套計算方法推算出中國的市場份額大概只有3%左右。
環球時報:有很多國人對此耿耿於懷,中國人發現了青蒿素,卻在制藥市場上無足輕重,目前仍然處於原料供應的低端環節。
逯春明:事實沒有這麼悲觀,所有的事情一定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才能得到客觀的解讀。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政府將青蒿素非洲推廣的工作交給了在非洲援建的企業,當時有很多援外勞務工程公司,一些中字頭央企,還有各省的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等。這些企業跟所在國家政府關係都非常好,甚至見總統都是家常便飯,但藥物推廣專業性很強,十幾年基本上沒有任何進展。
9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國際合作,中國的兩大制藥廠桂林制藥與昆明制藥分別與法國賽諾菲與瑞士諾華進行合作,這是一次很寶貴的國際合作的嘗試。
21世紀之後,中國在國際上的推廣以企業經濟行為為主,華立控股和上海復星分別收購了昆明制藥和桂林制藥,雖然有了更強大的資金後盾,但這一推廣進程遭遇印度制藥集團的橫空出世。
環球時報:印度集團的崛起最終導致了目前的市場格局?
逯春明:是的。21世紀的前幾年,諾華是青蒿素市場上最大的贏家,中國和印度的藥企因為不符合公立採購市場的PQ認證(世界衛生組織在2001年建立的一套針對抗艾滋病類藥物、抗瘧藥、抗結核藥的評審程式,通過PQ認證的産品,即可參與聯合國大宗公立採購——編者注)還無法進入市場。2005年以後,印度藥企仿製藥品紛紛面世,他們的仿製能力非常強,四五家企業均通過了PQ認證。2010年後,青蒿素藥品採購的主流中標廠商均來自印度,諾華的市場份額受到擠壓,現在下降到不足30%,粗略計算中國的份額只有3%,到現在這個市場格局也一直維持著。
環球時報:印度藥企比中國企業領先在哪,導致我們失去了先發優勢?
逯春明: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一家企業通過PQ認證,這是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取得的資質,數量還是太少。另外,印度集團的藥品成本更低,在國際上操作招投標的能力比中國企業明顯要強,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中國企業最終落于下風,在青蒿素的國際市場大蛋糕中佔的份額相當之少。
環球時報:這意味著在青蒿素的全球市場上,中國全面落後,大頭利潤都被別人拿走了?
逯春明:瘧疾是一個窮人市場,公益福利性質特別明顯,一個病人一個療程的費用只有不到一美元,這是國際組織定的價格體系。不管是諾華中標還是印度集團中標,他們的藥物的原料來源都是中國,所以從價值分配上來看,三大集團的利潤分配是差不多的。在藥品的價格構成中,最大頭的仍然是原料。到目前為止中國華立仍是全球最大的原料供應商。
青蒿素藥品行業沒有特別高的利潤回報。雖然中國企業在公立市場份額不大,但是在其餘10%的私立市場,中國企業發展的還是不錯的,這塊的利潤要明顯好得多。
環球時報:您怎麼看中國人最早發現青蒿素,但目前市場份額卻最低,而且專利權還在外國人手中。
逯春明:當時中國各方面水準確實達不到,與國外企業在專利權上的合作無可厚非,否則青蒿素實現不了挽救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生命的價值。
環球時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對青蒿素這個産業起到了哪些作用?
逯春明:青蒿素好久沒有討論了,這次屠教授獲獎對這個産業起到了一個良性的刺激。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青蒿素的繼續研發。上海交大目前正在研發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表明中國在技術上又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另外,青蒿素批准的適應症目前只有瘧疾,但是它獨特的分子結構在紅斑狼瘡以及腫瘤的應用正在研究之中,應用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逯春明現年46歲,曾任北京華立科泰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他于1995年進入非洲,從事青蒿素抗瘧的推廣,直接或間接治愈瘧疾患者至少有1000萬人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