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鬆綁” 國藥集團試點“混改”(2)
- 發佈時間:2015-02-02 10:52:54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朱苑楨
2003年至2013年,國藥集團營業收入年平均增幅31%,利潤總額年平均增幅42%,總資産年平均增幅32%。2013年營業收入超2000億元。2014年7月發佈的《財富》雜誌中,國藥集團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位居第357位,全球制藥企業排第8位。
“即便改革不如預期,國藥集團也會保持不錯的業績增長,這意味著,其改革風險會很小。”鼎臣醫藥諮詢負責人史立臣説。
事實上,早在2003年,國藥集團即與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成立國藥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控股”),這也是國藥集團旗下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成功案例。
如今,從國藥控股所處的醫療流通行業來看,國藥控股已發展為中國最大的藥品、醫療保健産品分銷商及領先的供應鏈服務提供商,擁有並經營中國最大的藥品分銷及配送網路。
此前有分析稱,國藥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已經進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故真正有可能實施“混改”的,將主要集中于國藥集團全資的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中國國際醫藥衛生公司、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器材公司、中國藥材公司等子公司或二級子公司。
但來自國藥集團部分子公司的消息顯示,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國藥控股就曾公開表示,其將進一步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傳統商業模式與新興經營方式的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
2014年7月,國藥控股公司董事長魏玉林在國藥控股2014年上半年總結會上,也曾就如何做好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提出要求。他表示,要“大膽探索深化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的具體方案”,“要逐步完善混合所有制管控模式、有效監管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史立臣認為,醫藥行業的“混改”,在制藥領域會很難,但在醫藥流通領域,相對最容易。
改革試水
一直以來,在醫藥行業,國字藥企在産品資源、市場資源、政策資源等方面有具有優勢。
然而,史立臣認為,醫藥國企在研發能力、對現有資源的利用率、人員産值上都要弱於民企。“整體來看,醫藥國企的利潤水準低於民企。”
有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包括國資委管理、地方國資委管理、高校管理在內的54家藥企共實現凈利潤為131.18億元,而同期188家上市藥企總計實現利潤378.25億元。這意味著54家國字藥企實現的凈利潤僅佔該行業上市公司利潤總和的34%。
中信建投證券的研報認為,醫藥國企長久以來歷史負擔過重、運營效率偏低、盈利能力不強的局面,有望通過新一輪國企改革迎來內生和外延的雙重改善。
史立臣認為,“混改”中,有幾個問題需要關注:國有資産是否流失、國企職工尤其是管理層的身份轉變、控股權誰來掌握及明確經營主體等問題。實際上,國有資産是否流失問題,也是國企改革中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
而這也正是此次國資委啟動試點需要解決的。國資委表示,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有效路徑,就是要通過試點,探索多種所有制經濟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市場化勞動用工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加強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方法與途徑。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表示,要穩妥、規範、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需要“規範國有資産評估,完善國有資産定價機制,嚴格操作流程,確保公開透明,切實防止國有資産流失”。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四項改革”試點中,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國藥集團的試點內容相同。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許多人擔心混合所有制改革會使國有資産流失。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要避免國有資産流失,只能通過規範公平和透明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