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海運變身全球最大航運集團:重組對抗週期低谷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05: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斌
6100億資産規模、110億註冊資本、11.8萬員工——全球最大的航運集團在上海問世。
2月18日上午,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遠洋海運”)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這也標誌著中遠和中海兩大央企合併而來的新航運集團正式投入運作。
新集團資産規模超過6100億元,超過了馬士基集團等競爭對手,成為世界上綜合運輸能力第一的航運企業。旗下將擁有全球最大幹散貨船隊、全球最大油運船隊、全球第二大碼頭運營商、全球第四大集運班輪公司等一批行業龍頭。
不過,相比做大,擺在新領導班子面前的重要任務是如何帶領這一龐然大物在繼續下行的航運市場中生存下去。過去半年內BDI幹散貨指數大跌700點,集運運價也跌入谷底,中國遠洋海運面臨的行業形勢更為嚴峻。
在集團領導團隊首次公開亮相的媒體會上,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開門見山地指出:“當前的航運市場格局變化之大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也是我們幾十年來沒有碰到過的。”
對幾項傳統主業的重組,許立榮給出了時間表:集運業務和幹散貨、油輪業務的重組將分別在3月、4月和5月完成,物流業務2016年下半年也將給出詳細的安排,“年內將完成和啟動兩大集團共有的業務板塊”,這意味著金融平臺等新業務整合將是下一步安排。
重組迎來規模效應
記者獲悉,重組後的新集團將形成“6+1”産業集群,分別包括航運、物流、金融、裝備製造、航運服務(船代、船舶船員管理等)、社會化産業(地産、酒店、海事院校等)六大板塊,以及各産業基於“網際網路+”所進行的商業模式創新。
在中國遠洋海運給出的官方表述中,集團的重組思路被歸納為“規模增長、盈利能力、抗週期性和全球公司”。而提高幾項傳統主業的規模效應是整個重組思路的起點。許立榮也坦言,原先中遠和中海兩家企業不具備規模優勢,業務資源同質化嚴重。
而這尤以集運作業最為明顯。目前全球70%集裝箱的貨源在亞洲,其中又有大部分來自中國。然而,集運班輪佔到40%運力的行業前三家公司均是西方企業(馬士基、地中海和達飛)。
目前,中遠集運和中海集運分別是全球第六和第七大班輪公司,重組後的新集運公司將成為全球第四。
“以往我們的集裝箱運力都是60萬~80萬TEU的規模,是以中國出口的市場為主,不具備全球佈局的能力和成本優勢。”萬敏表示。從航線佈局來看,由於客戶資源重疊,以往中遠中海只能佈局以中國貨源為主的東西幹線(中國至歐美)、內貿航線以及東南亞的區域性航線,覆蓋範圍有限,且存在一定重復競爭。
萬敏透露,兩家現有船隊運力超過150萬TEU,加上之前在市場低迷時訂造了一批新船,預計到2018年新集團運力將超過200萬TEU。重組之後,新的集運公司將有能力佈局新興市場、南北航線市場甚至是第三國市場。
根據2月初行業機構Alphaliner的最新排名,馬士基地中海和達飛三家運力分別在301萬TEU、267萬TEU、182萬TEU左右,運力差距已大大縮小。重組後新的班輪公司將有能力與三家第一梯隊的公司在同一水準線上競爭,在行業內也將有更大的話語權。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幹散貨運輸、油運和LNG運輸等業務。除了油輪市場因為去年開始油價下跌供不應求外,其他幾大細分市場都存在供大於求的狀況,提高規模降低成本是當下的市場中生存下去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新佈局抵抗週期性低谷
中國遠洋海運成立後,具體業務的重組將先從傳統主業展開。
許立榮透露,新的集運班輪公司將在3月1日正式亮相,而到4月和5月幹散貨和油運也要完成重組,物流業務則是今年下半年。
不過,擺在新集團面前的新形勢是如今航運業比去年討論重組時已經更為嚴峻。
不難發現,BDI幹散貨指數過去幾個月連創歷史新低,目前僅在300點上下徘徊。由於油價暴跌,對液化天然氣的運輸需求也大受影響。而過去幾年形勢相對較好的集運運價去年年中開始暴跌,中國至歐洲的運價如今不過300美金/箱,到南美甚至才50美金。這意味著傳統主業的規模效應提升空間有限。
對此,新集團的發展思路似乎也有所反映。萬敏介紹稱,除了做好航運主業,還將完善産業結構佈局,發展包括航運金融在內的産業鏈其他環節,來抵抗航運主業的強週期性。
在諸多其他産業中,許立榮也特別強調了將新成立的航運金融平臺。此前已經報道過,中海集運(601866.SH)將接收兩大集團旗下的各類金融資産,成為新集團旗下以航運租賃為主業的金融上市平臺,資産規模將超過1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