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中海整合預期強烈 集運板塊最具有整合潛力
- 發佈時間:2015-11-20 01:09: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恒
繼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和招商局集團醞釀重組之後,11月19日市場又傳出消息稱,中國遠洋和中海集團合併料將在明年1月前獲批,規模至少可達200億美元。而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獲悉,航運央企整合大幕開啟,未來國資委旗下航運板塊四家央企有可能合併為兩家。
物流料成外運招商整合核心
11月14日,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外運發展、中外運航運、中國外運同時發佈公告稱,接到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公告透露,中國外運長航集團作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可能發生變化,但國資委作為公司最終控制人不會變化。
市場早有對招商局集團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合併的猜測,此次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同時公告,進一步驗證了有關重組事項的猜測。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由中外運和長航集團合併重組而來,是國內最大的國際貨運代理公司、航空貨運和國際快件代理公司,以及國內第二大船務代理公司。招商局集團的業務範圍則更加廣泛,涉及航運物流、金融和地産等多方面,其金融和地産板塊因招商銀行和招商地産而聞名,航運物流部分則以佈局全球港口而聞名。
事實上,招商局集團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此前在細分領域早有合作。僅就航運板塊來説,雙方去年曾宣佈在香港設立“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China VLCC),合作運營油輪板塊。截至8月7日,China VLCC運營的油輪已達35艘,VLCC訂單10艘。
安信證券分析師姜明表示,中國外運長航集團與招商局集團在散貨、物流業務上最具協同效應及整合基礎,雙方整合的核心環節大概率將是物流板塊,而非航運。
他分析説,航運作業目前整體低迷,而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物流、跨境電商物流等具有更大的戰略佈局價值。外運發展如能作為物流平臺注入兩集團的優質物流資産,將有利於重組後集團資産的保值升值。外運發展存在成為“物流旗艦上市平臺”的可能。
集運將成中遠中海整合看點
不同於招商局集團與中國外運集團,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整合則是以船舶資産為主。事實上,二者的整合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19日有消息稱整合方案有望在明年1月前獲批。
從8月10日開始,中遠係、中海係旗下中國遠洋、中遠航運、中海集運、中海發展、中海科技5家上市公司同時停牌。原因是控股股東正在籌劃下屬公司相關業務板塊資産整合事項,涉及公司的重大資産重組。
成立於1961年的中遠集團業務全面,核心競爭力是幹散貨運輸,其幹散貨運力排名全球第三。而成立於1997年的中海集團,集裝箱運輸是其主要業務,近些年才慢慢發展幹散貨運輸、油運等。
根據目前的運力統計,如果中遠、中海兩集團整合,其幹散貨總運力將超過現居世界前兩位的日本商船三井和日本郵船,躍居世界第一,集裝箱船隊運力將在世界排名第四,碼頭吞吐量在全球碼頭運營商中排名第一。
航運界總編齊銀良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中遠、中海的業務,特別是國際化的業務,很多都是重疊的,兩者合併有利於與國際航運巨頭競爭。而且,雙方高層很多在兩個集團都曾有任職,合併的難度相對較小。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秘書長真虹也指出,集裝箱業務方面,中遠、中海排名接近;幹散貨方面,國際業務中遠比較強,國內業務中海比較強;碼頭投資方面,中遠明顯要強于中海。二者産業結構方面比較雷同,合併將有助於減少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
分析認為,中遠、中海的合併思路可能採取分板塊整合的方式,其中集運板塊最具有整合潛力。集運航線重合度較高,易於開展倉位共用等方面的合作;而且,在大船化驅使下,兩大集運船隊規模不具優勢,形成合力才有利於市場競爭,未來優先從集運開始整合的可能性較高。
整合瞄準國際市場
不同於航運央企整合的如火如荼,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作為幹散貨晴雨錶的BDI指數已經連跌18天,11月18日報519點,趨近歷史最低。2015年全球海運貿易需求增長估計僅有2.3%,是2009年以來的新低。除油輪市場外,各主要航運市場形勢都十分嚴峻。
齊銀良分析,從市場角度來看,航運是一個國際化的行業,主要是針對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航運作業本來就運力嚴重過剩,國內航運央企再在國際市場上互相競爭,對國內企業都不是什麼好事。在目前航運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整合後可以降低國內企業競爭的成本,共同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
真虹也表示,相較于馬士基等國際航運巨頭,國內航運企業在經營效率等方面上不具有很強競爭力。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合併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姜明認為,推動航運央企重組背後的邏輯主要有二:航運央企船隊大,體量足,連續虧損可能引發國家層面對航運企業戰略佈局重新考慮;因為市場重合度高,雙方強強聯手,改善經營存在理論可行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