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部分國企患上“改革拖延症”:不到絕處不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2-04 07:12:3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有的國企負責人雖然表面上也在講改革,但私下聊天時會説,‘上邊讓我邁左腳就邁左腳,上邊説邁右腳就邁右腳,否則我肯定不會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遼寧、黑龍江、河南、山東等地採訪發現,部分國企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有“不願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理”,出現像寒號鳥一樣“不到絕處不求生”的狀態。專家建議,需完善國企外部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建立健全內在激勵和約束辦法,加快國企改革進程。

  不到絕處不改革

  “有些國企等待觀望情緒越來越明顯了。”遼寧省一位副廳級幹部説:“過去企業是想辦法‘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的企業‘摸著石頭躲著河’。”

  2015年9月下旬,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企業——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宣佈,年底前全面完成分流10萬人目標。這在業內和社會上引起不小震動。

  “十年前就提出要上百萬噸煤化工項目,從而分流10萬人,到現在也沒動。”2015年6月,黑龍江一位省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言龍煤集團出現的問題是多年累積的苦果。企業2012年起陷入虧損泥潭。2014年企業虧損超40億元,2015年前八個月雖有所減虧卻依然舉步維艱。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啟動實施“斷臂式”改革。

  不到問題積重難返,不會實施改革創新。這樣的案例不止龍煤集團一個。曾組建國有煤炭企業第一股“鄭州煤電”並成功上市的鄭煤集團,在經歷三年三高管因貪腐落馬、企業陷入巨虧後,才開始實施26個方面的改革舉措。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鄭煤集團從2014年底開始推行採煤巷道的錨網支護改革。集團公司算了一次賬,使用錨網支護代替U形鋼支護更加安全可靠,每平方米還可以節省6200元。整個集團每年煤巷進尺大約3萬米,就可以減少投入1.86億元。“為什麼以前企業不去做?因為企業好的時候沒人願意動,而且國企從來不怕成本高。”一位企業中層幹部對記者説。

  前身為葫蘆島鋅廠的中冶葫蘆島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由於改革滯後、管理粗放等原因,公司財務狀況不斷惡化,至2012年末資産負債率高達228%,生産經營難以為繼,不得已實施破産重整改革。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後,企業扭虧為盈重現生機。

  “不少國有企業這幾年都爭著上規模求政績,遇見問題只‘躲’和‘磨’,最後從‘小水泡’日積月累變成‘大膿包’。除非‘膿包’破了,否則都沒人理會。”周放生説。

  一再錯失改革良機束手就斃

  記者採訪了解到,不主動改革而等待觀望,不僅會錯失國企轉型良機,還會等來企業生存的更大困難。

  龍煤集團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人員包袱是困擾龍煤集團的大問題。該企業現有職工24.36萬人,每人平均噸煤效率205噸,比全國平均水準低400噸以上。同時,多年積累的社會負擔沉重,企業每年在“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物業)等方面的補貼費用接近20億元,直接導致用工總量和生産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上半年,龍煤集團43個生産煤礦中僅有3個煤礦盈利,虧損面93%。“不改革,這裡永遠是無底洞,最後只有死路一條。”黑龍江省一位省領導説。

  “只記得2005年企業進行過部門重組和職工分流。近十年企業沒有再進行過大的改革動作。”鄭煤集團一位中層幹部對記者説,企業近年來大舉擴張經營規模,通過發行企業債等方式,先後收購了100多家地方小煤礦,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和人員包袱。

  不加強體制機制改革,不僅難以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也容易形成諸多監管漏洞。2012年至2014年,鄭煤集團連續三名高管因貪腐被查處。“公司化改革雖然多年,但遺留的問題仍然沒有理清,決策權和執行權沒有分開。”鄭煤集團一位管理人員説。

  “‘寒號鳥現象’在國企確實普遍存在。”山東一家大型鋼鐵集團的負責人説,“不到冰凍三尺,不會有所動作,改革的許多好時機因此錯過。”這位企業主坦承,他們集團下屬一家企業目前也面臨“等死”狀態,“錯過了多次改革發展時機,拖到現在確實積重難返”。

  “三不心態”折射機制痼疾

  不少國有企業負責人面對改革時存在“不願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態”,反映出當前國企改革中亟須解決的體制機制問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不改有“好處”,有些企業不願改。西部一家國有企業因多年虧損不得不實施破産重整,進行混改,前任企業負責人卻想方設法阻撓。企業員工説,過去企業辦養豬場,殺一頭豬都要給領導“簽字費”。東部沿海省份一位市級領導私下對記者説:“改革肯定觸及利益,不少國企領導不願動自己的奶酪。”東北一位省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直言,一些地區和部門“橫向比、向後看,不求領先,只求不在最後。”

  有些企業憚于改革有風險,所以不敢改。“現在許多大型國企領導都是指派的,不出經濟問題就不會下臺。沒有責任、沒有目標,甚至沒有任期,當個太平官多好,誰喜歡改革得罪人呢?”幾位國企中層幹部談到這個問題時異口同聲。吉林財經大學校長宋冬林説:“不改革,沒法證明他懶政;若改革,就可能會因觸及問題被處理。”

  還有些企業因為外部有禁錮,所以不能改。瀋陽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管理人士説:“企業研發平台資金短缺,但和社會資本合作起來束縛較多,一項改革舉措往往需要層層上報和審批,有時一年半載也動不了,企業和市場無法保持同步。”中部省份某鋼鐵集團負責人説:“現在各個部門對國有企業的干預並沒有減少,國企改革一樣需要簡政放權。可現在連企業每個部門設置多少人都有規定。實體經濟出現的問題,根本上還是需要真正市場化的改革來解決。”

  “以往説國企改革存在‘冰棍現象’。在我看來,再不加快改革,不但冰糕化掉了,恐怕連中間的棍也不見了。”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林木西説,國企改革需要把握好頂層設計和局部突破的關係,需進一步出臺改革的試錯、容錯和糾錯機制,鼓勵企業大膽改革,學喜鵲在暖季即著手壘窩,而不是像寒號鳥一樣熬到寒冬直至凍死。

  山西證監局局長孫才仁説,當前國企改革關鍵是破除計劃思維和審批經濟。“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不能是調和式改革,必須是有取捨的改革。國企改革絕不止于企業改革本身,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要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