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城鎮化建設不要抹去鄉愁記憶 留住“歷史文脈”
- 發佈時間:2015-09-24 22: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成都9月24日電 (劉彥君徐楊祎湯雁)“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裏的人們……”在台灣歌手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的歌詞中,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結束了他對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題演講,也道出了一個事實:“城鎮化建設不能抹去鄉愁記憶,不能只為看得見的東西而失去看不見的東西,一定要留住歷史文脈。”
24日,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週刊》主辦,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承辦的“創新中國·城鎮化與新型衛星城2015新都論壇”在四川成都新都區舉行。
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數以億計的人加入了城鎮化的洪流,然而,還來不及吸取三十年城市化磨滅城市記憶、城市情感,最終造就“千城一面”的教訓,城鎮化浪潮已經像海嘯一般卷地而來,襲向鄉村。
城鎮化真的就不能避免這個問題嗎,真的就無法讓人“記得住鄉愁”嗎?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與傳統村落的保護、歷史文脈的傳承並不矛盾,是可以統一的。傳統村落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儘量簡單地防止“以城並鄉”、“拆村並居”,要做到生態和生活兼顧、自然和人文並存。在農村人口轉移中,不能讓城鎮新居民失去心靈居所,要把“根”留住。
“鄉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傳承。”國務院參事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城鎮化的發展和歷史文脈的延續都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規律,使人“記得住鄉愁”,要有必要的載體,尤其要有標誌性的東西,發展自己的城市特色,切不要把城市變成一個鋼鐵水泥累計的區域,鄉愁是對故土的思念,對傳統的眷戀,也是情感的歸依,這種情感不是浮在空中的虛無縹緲的影像,而是同具體的物質、非物質載體緊緊聯繫在一起,鄉村如此,城市也是如此。“但最關鍵要把人放在首位,都要同人結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
據調查,2000年我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70萬個,10年間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傳統村落。
馬光遠認為巨量的村落消失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一些農村確實自然條件艱苦,大批農民入城務工;二是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愈來愈多年輕一代農民定居;三是城鎮化。城鎮化是政府行為,撤村並點力度強大,是直接導致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的最主要緣由。
“新型城鎮化不能盲目大拆大建,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好古城、古鎮、古建築、古村落,留存歷史記憶。”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刁義表示,未來新都一定要建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