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尋找對外開放新平衡

  • 發佈時間:2015-09-24 21:46:19  來源:光明網  作者:陳恒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經濟的奇跡也是對外開放的奇跡。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不斷地擴大和深化開放來推進工業化的成功道路。依靠國外的資本和技術,依靠國內的勞動力和要素投入,我們的經濟在不斷地對外開放中實現了起飛。而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外貿增速開始放緩,優勢也在産生變化,這種開放模式也面臨著變革。

  為此,我們提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更深入地推進開放。三十多年的開放之後,我們如何繼續開放?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當前的開放面臨著哪些新變化。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的同時,中國經濟本身也在內生著重大變革。兩種作用的共同後果,是中國作為開放型經濟體面臨著的不平衡越來越凸顯。

  從國內經濟面臨的矛盾來看,我們面臨著國內要素投入約束與新的內生動力尚未確立之間的不平衡。過去,我們依靠要素投入支撐了對外開放特別是出口競爭力快速提高。但隨著經濟發展,要素約束會越來越強,要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必須有一個增長動力的轉換。實際上,即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粗放式發展,也同樣走到了應該轉型升級的節點,轉向依靠創新、效率的提升來尋找新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過程,與國內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其實是同一過程。

  從國際貿易鏈條來看,我們面臨著製造業産能過剩與國際經濟低迷造成的外需不振之間的不平衡。國際金融危機以前全球經濟的繁榮,對我們來説就是外需的快速擴張。國際金融危機以後,轉入經濟低迷、格局調整的新時代。産品出不去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怎麼辦?問題必須破解。

  從國際貿易環境來看,我們面臨著國際貿易規則體系調整的不平衡。當前國際環境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全球經濟貿易規則可能又處在一個新的密集構建過程中。特別是以美國主導的TPP為代表,不是簡單地推進區域貿易合作,還蘊含著新的經貿規則。對中國來説,如何在新一輪的經貿規則變革中找準位置,同時尋找到最好的開放戰略,這個挑戰不亞於前兩者。

  在這次《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目標是“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可以看出,尋找對外開放的新平衡,是構建開放型新體制的關鍵目標。

  對外開放從來不是一個單獨的戰略,而是國內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如何尋找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必須和國內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看。第一,新的對外開放需要圍繞效率提高來推進。無論是創新驅動還是轉型升級,國內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終歸是效率不高。外貿上困難是國內經濟問題在延續,未來,我們必須通過改革創新提升國內經濟效率,從而在國際上尋找到新的平衡。同樣,在開放上,我們需要的是有效率的資本和技術,我們自身的資本和産品也要有效率地走出去。第二,是製造業要在全球的生産價值鏈上實現升級的同時,尋找到新的市場均衡。國內製造業要通過創新變“智造”,同時要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比如“一帶一路”。第三,要著力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服務業勢必是最重要的一塊。但與其他領域相比,我國服務業開放相對滯後。對內管制過度、對外開放不足,大大妨礙了服務業的技術創新。第四,要重視走出去對全球資源的整合,通過對外投資提高資本的效率,通過並購來獲取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

  總的來説,過去三十多年的開放是一種單向流動的開放,有資本和技術進來,有中國製造産品的出去,這種開放或可稱為是一種起跑式的開放,不平衡勢必積累。但接下來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會是一種互動式的開放,我們認為它會更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它尋求的是一種開放下的平衡。

  (新聞觀察員 陳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