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裡的鄉愁 是“活”的

  • 發佈時間:2015-09-10 01:00: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村口始建於1788年的魁星閣依然紅漆憑欄,六角飛檐淩空俯視著村莊的變遷;古色古香的宗祠裏,老人説起村史引經據典、頭頭是道;每逢傳統節日,祖輩傳下來的皮影戲、山歌、舞獅就在廣場上“耍起”——在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的終點雲南騰衝,鄉愁,在有著300多年曆史的中和鎮新岐村打了一個結,更烙在村子的每個角落。

  與一些日趨破敗的傳統村落不同,新岐村守望鄉愁的同時,村民的生活水準也節節高。留住鄉愁、造福村民的源頭活水從哪來?日前,記者趕赴新岐村一探究竟。

  中緬邊境上的騰衝是著名的僑鄉。從騰衝城裏出發,沿著柏油路在崇山峻嶺間行駛30余公里,眼前豁然開朗:群峰之間的岐靈湖宛如翠玉,綠樹紅花倒映水面。一大片青磚灰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仿佛來到了恬靜和諧的世外桃源。

  走進村裏,當地特有的火山石板鋪成一條條巷道,民居基本上是青灰色的“一正兩廂”傳統建築,內部則為古樸雅致的兩層木樓,卯榫嚴絲合縫、精雕細琢,小院裏也以火山石鋪地,乾淨得不見青苔。

  新岐村有12個村民小組4500多人。翻開厚厚的村志:清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段、閆兩族先祖遷至新岐定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300多年來,新岐村的鄉土記憶愈積愈厚。“新岐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經多年的驛站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沉澱,形成了濃郁深厚的文化蘊藏。”新岐村黨總支書記段生力説。

  漫步新岐村,儘管這是一個傳統村落,但現代生活方式也隨處可見:家家戶戶裝上了太陽能,廚房裏用上了節能灶,村裏修建了停車場,還有文化活動場所供村民茶余飯後跳舞打歌,還有三三兩兩的婦女在空地上學習騎摩托車。

  説到鄉愁,村裏的老學究、新岐完小原校長閆生如頗有感觸:“新岐村的鄉愁是‘活’的,不僅保住老房子、老景致,更留住了人,保住了祖輩的老傳統。要是村子不發展,就成了‘空心村’,傳統村落保護成了無源之水。”

  保住了集體山林,才有了守望鄉愁的寄託。為改變早年的貧困面貌,新岐村長期植樹造林、綠化荒山。2006年實行林改時,村裏結合群眾意見、爭取政府支援,形成了村集體、村民小組、群眾“三三制”山林權屬格局。

  新岐村村委會主任閆生彪説,林改為新岐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村裏已建成6.5萬畝的林場,還有大片泡核桃、紅花油茶和板栗基地,每年集體收入近300萬元,去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8961元,比林改前翻了一番還多。

  村集體有了收入、村民腰包鼓了,村莊的保護與發展不再糾結,皮影戲、花燈、舞獅等沒有被荒廢。2012年,新岐村被列為“騰衝‘古村落、新風貌’建設示範點”。“群眾改造房屋村裏給予補貼,但必須青磚灰瓦,還要木結構,門口必須火山石貼面,風格統一。堅決不給蓋紅磚水泥房。”閆生彪説。

  在新岐村口,村民段培賢瞅準鄉村旅遊的前景,從以前的木材生意轉行,投資450多萬元開設了村裏第一家客棧,客房有30多間。“兜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家鄉,離不開這古樸的村子、參天的大樹、醇厚的民風。”段培賢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