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城市鄉愁何處尋

  • 發佈時間:2015-08-03 06:34:14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蔣衛陽

  要不了多久,在杭州繁華市中心武林廣場,人們又將可以看見曾經的“八少女”雕塑和音樂噴泉,據有關方面透露,這組雕塑和音樂噴泉將在明年回歸。

  武林廣場上的“八少女”雕塑和音樂噴泉,落成于1984年,是杭州歷史上首座現代化噴水池,並成為標誌性的城市建築設施,當時在全國也很有影響。記憶中,這座噴水池呈梅花狀,“花蕊”為3個跳紅綢舞的少女雕塑;“花瓣”則是另5個少女雕塑,分別演奏著琵琶、笙、古箏、箜篌和笛子。這8個“少女”分兩組布位,寓意為紀念杭州解放日5月3日;還象徵噴泉落成的那一年,正逢新中國成立35週年。

  歷史,從某種角度説,也包含了溫馨的記憶。如普希金詩云:“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八少女”雕塑和音樂噴泉,當年成為杭州市民和外來旅遊者喜愛的攝影留念之地,一些年輕人還把這裡當作談戀愛的約會地。

  正因為寄託了眾多人的回憶,所以在3年前,為配合武林廣場地下商城開發,“八少女”搬家時,不少市民非常關心,這些“少女”何時才能“回家”?而據當時公佈的相關設計招標方案等文件,“八少女”屆時能不能回來尚未有定論。現在,有關方面終於宣佈“八少女”回歸的時間,這讓不少杭州市民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杭州市有關方面對歷史記憶還是非常重視的,對群眾的這種“懷舊”心理還是拿捏得準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是不是一種鄉愁?一些文化學者和詩人對此是否定的。在他們看來,鄉愁只會發生在寂靜的鄉村和遼闊的原野。但從近幾年城市發展的實踐看,城市同樣有抹不去鄉愁,並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鄉愁,英語中寫作nostalgia,從詞源上説來自城邦文化發達的古希臘。它是一種對故鄉故土的懷戀、珍惜之情,這當中其實也包括城市故土。而現代人的鄉愁,既包括過往的回憶,也溶進了未來的嚮往。

  如何詩意地棲居,這是城市和鄉村同樣面臨的新課題。在經歷了大拆大建的發展階段,人們開始從城市的歷史記憶中尋找發展的靈感。以杭州為例,不少歷史遺跡不僅得到有效保護,而且在這幾年城市經濟迅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的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杭州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匯處,這條改建一新的歷史文化街區,以保持傳統商住功能為主,延續了杭州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運河航運文化。如今,這裡成為中外遊客慕名而來的重要景點。還有杭州城南鳳凰山、玉皇山一帶山腳下,有不少老廠房、老倉庫,現在也成了文化創意産業的薈萃之地……

  有識之士指出,事實上,杭州近年來就是把保護的重點放在西湖、西溪、運河及周邊老城區,把建設的重點放在沿錢塘江的新城區,這不僅使歷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使西湖有了舒展的空間,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杭州城市沿江跨江發展,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鄉愁,無形無影,看起來似乎與經濟關係不大,在一些人眼中,立竿見影式地賺快錢、蓋高樓才是發展之道。殊不知,發展的目的,其中就包括更好地記住鄉愁。這表面看是個悖論,但當中又何嘗不浸潤著生活的辯證法呢?

  筆者從小在浙大的家屬區——求是村長大,算得上是求是村“土著村民”了,這裡的一切都讓我難以釋懷。與筆者有同樣感情的還有一大批當年甚至現在的居民,其中不少人到國外創業,有的還頗有成就。最近,有網友在微信中發了有關求是村的回憶文章,引起海內外曾經的“村民”關注。於是我想,現在我們十分重視浙商回歸項目,這種求是村集體記憶不就是一種很好的親情牌嗎?

  同樣道理,我省提出要著力發展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産業,這當中,也不僅僅是提高産能、擴大銷售這麼簡單的事,個中文化因緣、歷史情感、技藝傳承等,是需要更加重視的因子。在“一帶一路”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古老絲綢之府的振興,更有了綿延幾千年中華文化傳統的時代要求。

  前幾天,坐公交車經過杭州六公園,聽到報站聲將這裡稱為“錢塘門外”,因為平時這路公交車坐得不多,不知這個站名是什麼時候改的。有乘客抱怨説,還是原來“六公園”的站名大家更熟悉。究竟哪個站名更好可以進一步討論,但有關方面這種歷史意識還是值得肯定的。史料顯示,杭州作為七大古都之一,“隋朝築城時便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臺。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

  一個站名,竟可以牽出這麼一大段歷史,這難道不是杭州人的驕傲?面對今天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我們要怎樣做才對得起這麼悠久的歷史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