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業卸下大轉身 昔日霸主賣掉電視洗衣機
- 發佈時間:2016-04-14 10:47:00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東芝將白色家電業務賣給美的,夏普被台灣鴻海收購,三洋則被松下和海爾瓜分。2015年下半年以來,日本家電企業步入 “寒冬”,曾經家電市場的霸主們竟淪落到出售業務來保全公司的地步,讓日本輿論唏噓不已。從引領時代到艱難求存,短短幾十年,日本家電企業究竟為何陷入困境,未來的路又在何方?
昔日繁榮歸功微電革新
日本家電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慶應大學名譽教授井村喜代子看來,這是日本微電技術帶來的必然結果。“當時美國主要把微電技術用在了軍工及宇宙開發上,而日本則將其用於民生電器和産業機械方面,迅速獲得了國際市場。”
在中國的電視還在使用電子管時,日本已經開始使用電晶體,開發積體電路,並在電視、錄音機、錄影機上使用。此後,日本廠家幾乎囊括了全部大小家電的開發與生産。
掌握了電子零部件生産的企業,基本上就能夠組裝家電産品。誰最先開發出相關的電子産品,人們就會願意購買使用。日本有1億人口,國內市場有限,為國外提供廉價的家電産品,是日本企業的必然選擇。當時,國際社會能在電子零部件方面與日本競爭的企業不多,家電産品能與日企較量的企業則少之又少。正是憑藉技術優勢,日本家電橫掃了亞洲市場。
衰落源於與時代脫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和南韓生産的家電,以低廉的價格和相差無幾的功能,讓日本貨優勢不再,也讓日本家電業走上了下坡路。
儘管外部的激烈競爭是日本家電企業衰落的重要原因,但許多日本專家都認為,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日企自身。井村教授認為,“經營方式與産品更新跟不上世界形勢,讓日本家電企業開始遭遇經營危機。”
不少日本大企業的領導者都是在戰後長大的一代,他們充滿奮鬥和奉獻精神,但是改革創新、學習吸收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很多企業管理者都喜歡照著舊有的模式推進,很少主動了解世界潮流和學習新事物,不少50、60歲的企業高管使用電腦都不熟練。
此外,日企一直採用“終身雇傭,年功序列”的用人方式:一個人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人員晉陞基本上是依據年齡。企業並不重視甚至限制員工的創新和進取。領導帶領下屬完成工作任務,下屬只要按照指示去做就可以了。如果領導決策正確則所有人都獲益,而一旦決策錯誤則所有人都會陷入困境。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日本企業故步自封、缺少創新,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未來在家電之外
為了繼續生存,很多日本企業開始通過出售旗下大部分業務,集中財力和精力守住優勢産業的方法來渡過難關。迅速剝離家電業務後,日立、松下、NEC等都實現了轉型。
日立在2009年遭遇危機後,開始把業務調整到將社會基礎設施與IT的融合方面。該公司公關部溝口健一郎本部長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説,“日立在發電、鐵路、通訊方面有自己的製造優勢,在IT方面也有多年的積累。兩者融合後,比如同樣做鐵路項目,我們不僅能提供機車和信號設備,還能提供運營控制系統。”走兩者融合之路後,日立在英國獲得了上萬億日元的鐵路項目。
松下這些年加大了在汽車零部件、住宅設備等方面的投入。《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曾參觀松下在東京的産品展廳,看到松下更加強調使用資訊技術,將室內的空調、加濕器、音響等組成一個系統,打造智慧化住宅。而各種美容小家電的開發,填補了過去洗衣機、電視等大家電之外的空白。
東芝公司的一位高層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從2016年開始,東芝已將業務集中到半導體、發電及電梯三個方面。”東芝在剝離家電和醫療業務後,開始輕裝上陣。
日立走融合之路後,2015年獲得了幾年來最好效益。松下的家電業務在日本及歐美均取得成功,企業為了今後發展,將更加強化新開拓的汽車及機電系統等方面的業務。東芝的電梯業務和記憶晶片製造目前支撐著公司效益,長期發展則要依靠電力方面的開拓。
或許,家庭中的日本電器將越來越少,但松下、東芝這些日本品牌卻不會消失,它們只不過是在家電之外找到了新的生存及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