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專利管理公司在美訴TCL手機侵權

  • 發佈時間:2015-08-19 09: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日本專利管理公司IP Bridge近日對中國TCL手機進行專利訴訟,引發業內關注。

  據日經中文網8月10日消息,IP Bridge稱,TCL集團(以下簡稱TCL)的8款智慧手機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了其3項專利技術,為此,其于當地時間7月24日將TCL集團旗下3家企業訴至美國特拉華州聯邦地方法院。

  起訴書顯示,起訴對象為在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從事智慧手機業務的3家TCL集團旗下企業。起訴內容涉及面向高速通信標準“LTE”的無線通信及音聲壓縮技術等3項專利。

  起訴書稱,這些都是使用該通信標準的智慧手機不可或缺的標準專利,但TCL未取得授權,且並未回應IP Bridge要求談判的聯絡。IP Bridge要求TCL停止銷售並進行損害賠償。

  報道稱,通過在北美浸透“阿爾卡特OneTouch”品牌等方式,TCL正不斷擴大智慧手機在全球的銷量。

  據悉,IP Bridge是由日本政府係的基金産業革新機構出資成立的,目前正在加強管理主要從日本企業受讓的重要專利業務。

  但截至法治週末記者發稿,TCL集團並未對此事作出任何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這已不是國産手機在海外因專利問題引發的第一起訴訟。

  對此,有手機業人士表示,國産手機企業在佈局海外時,一直遭遇專利技術短板,而國産手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又是大勢所趨,未來國內企業應加強自身專利積累,增強相關法律意識,才能加快進軍海外的步伐。

  收購阿爾卡特仍未能逃脫專利訴訟

  TCL陷入專利糾紛的事,是不少業內人士沒想到的。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告訴法治週末記者,這是因為TCL在11年前進軍海外市場時,就通過收購阿爾卡特獲得了“專利保護傘”,如今卻因專利問題被訴,多少讓人有些吃驚。

  公開資料顯示,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CL通訊)于2004年收購了阿爾卡特(ALCATEL)手機業務,當年9月1日,TCL通訊與阿爾卡特的合資公司正式成立,TCL通訊出資5500萬歐元(約合3.90億元人民幣)持有55%的股份。

  “如果當年沒有收購阿爾卡特,TCL手機可能早就不存在了。”TCL通訊CEO郭愛平今年年初對媒體公開表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通過收購TCL通訊才獲得了國外銷售的IP(智慧財産權,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阿爾卡特在2G、2.75G和少數3G方面的專利有幾千項,有這個保護,阿爾卡特在全球賣都沒有障礙,同時阿爾卡特在全球有運營商渠道優勢,能很快地拿到大訂單。最關鍵的是通過收購我們得到了他們的技術流程(品質控制流程和研發流程),能夠作出好産品。”

  但收購之初,TCL通訊卻經歷了連續虧損,到2005年,TCL通訊的虧損面擴大到16.08億港元(約合12.97億元人民幣)。

  此後在對合資公司進行“減員增效”後,TCL通訊才開始緩過勁,並利用阿爾卡特在歐美地區的運營商渠道迅速擴大銷售。

  以拉美地區為例,TCL通訊公佈的數據顯示,2005年,TCL手機的拉美市場銷量為330萬台,第二年上半年就銷售240萬台。TCL在這一地區的市場份額在2003年為零,2014年年底其已經成為市場份額第二的手機廠商。

  剛剛出爐的TCL通訊2015年半年報也顯示,上半年TCL手機及其他産品總銷量達3370萬台,同比增長13%;TCL通訊2015年上半年度營業額按年增長8%至132億港元。

  不僅如此,郭愛平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國際化方面,TCL通訊在美洲、歐洲以及拉丁美洲共十幾個國家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9個點,排名第一,超過所有品牌。

  不止一家手機企業出海時面臨專利關

  “TCL通訊在海外佈局方面確實走在了其他國産手機前面,雖然通過收購阿爾卡特獲得了專利優勢,但還是陷入到了專利的法律糾紛中,這點和其他國産手機走出國門時面對的問題一樣。”王艷輝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專利問題一直是國産手機走出國門繞不過的一道坎。”

  王艷輝表示,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手機廠商相比,國內企業在專利儲備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內手機廠商在短期內無法獲得核心技術專利的情況下,出海面臨一些專利訴訟的壓力。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除了TCL,小米科技(以下簡稱小米)與愛立信公司(以下簡稱愛立信)的專利糾紛也曾在去年引發轟動。

  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12月5日,愛立信向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小米科技侵犯了其持有的8項通訊技術專利,包括2G、3G通訊專利。

  隨後,法院依愛立信的申請對小米實施了臨時禁令,禁令內容包括: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製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産品,並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産品。

  此案于2015年5月21日正式開庭審理;6月2日,經愛立信同意,德里高等法院允許小米將總量超過10萬部的3G紅米手機退回其産地香港。

  “這場專利戰,對意圖在印度市場大顯身手的小米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王艷輝表示。

  通信專家項立剛告訴法治週末記者,近年來,由於愛立信、諾基亞等外資廠商已經不再生産手機,所以中國手機企業無法與他們進行專利的交叉授權,“專利的交叉授權是指手機生産的企業之間可以免費使用對方的專利進行生産,這讓中國手機廠商處於被動地位。”

  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今年4月發佈的《世界資訊技術産業發展報告(2014-2015)》顯示,隨著智慧手機領域競爭日益加劇,專利糾紛及專利訴訟數量顯著攀升,我國智慧手機産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專利風險。報告認為,專利是産業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專利佈局更是著眼未來的一場“圈地運動”。

  事實上,近兩年來,想要進軍海外市場的國産手機廠商已經充分認識到專利的重要性,除了收購海外品牌獲得其專利使用權外,還在申請專利上火力全開。

  國家智慧財産權網站數據顯示,華為、中興通訊兩家中國廠商發明公佈17840件和19958件專利;聯想發明公佈3546件專利;OPPO發明公佈專利達到1984件。除此之外,小米也積累了1355件專利等,並提出到2016年提交8000項專利申請的目標。

  走出國門最終要靠自身積累

  美國科技市場研究公司IDC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智慧手機市場規模縮水4%,6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中國的智慧手機市場告別了高速增長期,並且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慘烈,近乎飽和,在這種情況下,國産手機集體開拓國外市場也是無奈之舉。”王艷輝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國産品牌走出國門,涉及專利的任何問題都不能掉以輕心。”

  “利用專利打擊對手,形成專利壁壘,是世界手機業廣為採用一個市場手段,”項立剛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不僅僅是國産手機,包括蘋果和三星等巨頭在內,也會遇到專利糾紛。”

  針對國産手機近期在北美頻繁遇到訴訟的問題,項立剛表示,北美市場是各家手機企業的必爭之地,因為北美消費者對於手機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都比較高,一旦得到當地市場的認可,産品的銷量會比較穩定,這也是國産手機頻頻瞄準北美的原因之一。

  “國産手機品牌在出海過程中要對專利問題有清醒認識,積極應對糾紛,同時提高自身積累,才能有機會打開海外市場。”項立剛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對此,王艷輝表示認同,他進一步解釋道:“手機專利包括標準必要專利、非標準必要專利及應用專利等,諾基亞、愛立信、高通等通信巨頭往往擁有大量標準必要專利。國産手機要進軍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往往會按照行業慣例簽署專利授權,如果説涉及標準必要專利的授權是中國品牌進軍海外的敲門磚,那麼自身專利的儲備則是企業打造國際一流品牌過程中的保護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