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核心專利岌岌可危 中國企業能否突圍

  • 發佈時間:2015-08-19 01:30: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張蓋倫

  “兩項日立金屬的核心專利,美國方面已經初步判定無效。”近日,寧波同創強磁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紅良在電話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對全球稀土專利巨頭——日立金屬釹鐵硼專利的訴訟,如今有了初步結果。而且“形勢也向好的方向發展”。

  有媒體曾將這場訴訟形容為“為了爭取生存權和市場份額的絕地反擊”。 中國七家釹鐵硼生産企業聯合起來,以強硬姿態回應日立金屬的專利主張,向美國專利局申請日立金屬的工藝專利中兩個核心專利無效。其中四家位於寧波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發起對日立金屬的反壟斷訴訟。

  當時,中國大陸只有8家企業獲得了日立金屬的專利授權。其他眾多廠家,被隔絕在海外市場的門外。

  故事開始了。

  釹鐵硼專利的前世今生

  日立金屬是世界釹鐵硼生産技術的主要持有者。其在全球保有600多項專利。

  巨頭一齣手,稀土永磁行業就要“抖一抖”。2012年,它再次發起“專利戰”,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請,針對中國3家釹鐵硼生産企業及26家世界各地的釹鐵硼銷售及應用企業發起“337”調查。

  在當時發佈的公告中,日立金屬列出了四項他們認為最核心的美國專利,其專利號分別為6461565,6491765,6521874和6537385。這四項專利於2001年3月到2002年7月提出,專利保護期為20年。其中三項,屬於工藝專利,闡述了製造燒結釹鐵硼磁體的工藝方法。

  實際上,釹鐵硼最為核心的專利——成分專利,已經在21世紀初失效。

  釹鐵硼的專利問題,伴隨著釹鐵硼的出現而産生。

  1982年,住友特殊金屬公司(後成為日立金屬的子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釹磁鐵,1983年,住友金屬公司宣佈申請了第一個釹鐵硼成分專利。就在同年,美國麥格昆磁公司也宣佈發明瞭釹鐵硼磁體。

  經協商,日本住友公司取得了在歐洲和日本的專利權,麥格昆磁公司取得了在美國專利授權。兩家公司還達成相互授權協議,也就是説他們可以在對方的專利權領域生産和銷售釹鐵硼磁體,而不必繳納專利費用。

  這樣一來,任何沒有經過兩公司授權的企業,均無法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生産和銷售釹鐵硼。

  但中國的釹鐵硼企業依然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因為,釹鐵硼成分的專利申請並未在中國通過。

  1985年,我國專利局成立。在其開始受理業務的當天,兩家釹鐵硼巨頭就遞交了專利申請。不過,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任何專利“新穎性”只有一年優先權,但1983年此專利已經進行過申請,因而被國家專利局駁回。

  專利戰略:基本專利+延伸專利+專利訴訟

  儘管大多數企業無法正大光明地進入歐美市場,但中國市場的存在,使得中國釹鐵硼産業依然能夠快速發展。

  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第七屆稀土産業論壇上,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先生稱,2000-2013年,中國釹鐵硼毛坯産能由0.8萬噸擴至33.5萬噸,為2000年的41.9倍。我國釹鐵硼産量佔全球80%,但高端産品産量只佔10%,出口低於20%。“2014年釹鐵硼毛坯産量14.5萬噸。未來隨著新能源車、風電等領域的發展,稀土永磁材料發展前景廣闊。”

  瑞道金屬網稀土分析師高玉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雖然是稀土儲量、分離和銷售大國,但在智慧財産權方面顯得不足,因而中國雖有豐富的資源儲備,卻不能擁有定價權。而麥格昆磁公司和日立金屬公司擁有一整套完整的企業專利戰略,築起了行業專利護城河。

  基本專利,是麥格昆磁公司和日立金屬公司整套專利戰略的重頭戲,它也是其他專利的基礎。在釹鐵硼行業,所謂的基本專利就是成分專利。在20年的保護期中,麥格昆磁和日立金屬憑藉這一專利,長時間壟斷粘結釹鐵硼磁體和燒結釹鐵硼磁體在美、歐和日本的銷售權。

  “為長期佔據壟斷優勢,企業會對基本專利的技術做一定技術儲備,待到時機成熟,就新申請專利,延長專利保護期。”比如,專利掌握者通過在釹鐵硼基本成分裏添加各種新的元素、釹鐵硼化合物、釹鐵硼含鈷化合物等手段,將含鈷專利有效期在日本延伸到2008年;之後,他們又在釹鐵硼的工藝專利上下工夫,把工藝專利的有效期在美國延伸到2020年以後。

  遭到中國企業詬病、認為其無效的工藝專利,是專利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玉欣指出:“日立金屬成分專利已于2003年到期,申請工藝專利就是為了構建貿易壁壘。”

  為了鞏固“江湖地位”,企業也會運用專利訴訟戰略,以達到打擊競爭對手、確保自己市場競爭優勢的目的。在趙紅良看來,日立金屬發起專利訴訟,目的也不在於打贏對手,“更多是一種對釹鐵硼應用企業的震懾,讓應用企業的法務部門害怕因涉嫌專利訴訟而帶來麻煩,進而拒絕採購中國企業的産品,這樣中國的企業就被‘掐’住了。其實真的去和他打官司,也未必會輸。”

  結盟起訴,初戰告捷

  2012年日立金屬發起的專利訴訟,最終以和解告終。

  就在開庭日前的幾個星期,日立金屬突然宣佈,幾乎所有29家公司都與其簽署和解協議,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請撤訴。

  而且,中國新增了三家獲得專利許可的公司。至此,中國拿到日立金屬專利的公司數量達到八家。

  對沒有獲得日立金屬專利授權的企業來説,其外貿之路遭到堵截。目前,我國獲得專利許可的釹鐵硼産量大概在兩萬噸左右,僅僅佔我國釹鐵硼産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2013年7月,多家磁材廠在瀋陽成立了“稀土永磁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經過聯盟對日立金屬在美國的100多項專利一年多的分析梳理,他們發現“這些專利並不能全部站住腳”。

  “核心專利早就已經過期。日立金屬申請了許多沒有什麼説服力的專利,看起來專利數量多,但其實很多都有重復。” 趙紅良説。

  專利的問題不解決,企業的揚帆出海就無從談起。雖然一些專家對日立金屬的部分專利合理性也有質疑,但沒有人明確指出,這些專利其實是“無效”的。“我們的産品想要出口,就會遇到極大阻礙。合作廠商因為擔心專利問題産生糾紛,選擇我們的産品總是有重重顧慮。”趙紅良認為,日立金屬用發起訴訟又快速和解的方式,造成專利仍然有效的假像,鎮住了國內外的相關企業。

  為了破除假像,中國的企業們乾脆將官司打到了美國去。

  “日立金屬的絕大部分專利保護,涉及生産流程或者産品的機加工、電鍍等,而中國企業所普遍採用的生産方式無需使用;這些工藝很大部分涉及自動化生産,中國企業目前大多為人工生産,和日立金屬專利所涉及工藝根本不一樣。”趙紅良表示,還有一些專利涉及的技術,我國企業早在日立金屬申請前就已經使用,不存在侵權的問題。

  目前,初戰告捷。6491765和6537385號專利被初步判定無效。

  高玉欣認為,這對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有積極意義。目前中國的釹鐵硼産能大概達到每年30余萬噸,産量十余萬噸,處在産能過剩的狀態。由於受到專利限制,國內生産出的大量釹鐵硼難以走出國門;而如果這兩項核心專利能被判定無效,沒有獲得專利授權的中國企業,同樣能有機會在海外市場一展身手。

  “現在,我們在做否定日立專利的工作,訴訟費用高昂,企業付出很大”,趙紅良説,但專利被判無效,中國的釹鐵硼企業就不用再向日立金屬繳納各類專利使用費。“這個事情再不做,就對不起這個民族了。”

  業內專家指出,除了積極應對專利訴訟,對已有專利進行分析外,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也要走自主研發之路,進行專利佈局,增加與巨頭進行專利交叉許可的籌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