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包攬傳媒産業鏈 獐子島巨虧震撼債權人
- 發佈時間:2014-11-21 0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晶
傳媒巨無霸橫空出世
能否稱雄待市場考驗
據報道,停牌近半年的百視通和東方明珠有望于近期復牌。根據方案,兩公司擬合併為一家新公司,上海文廣集團將向新公司注入東方購物、尚世影業、五岸傳播和文廣互動四塊優質資産,同時募資超過百億,近半投向網際網路電視領域。新公司將憑藉文化傳媒全産業鏈,成為A股首家千億市值規模的文化傳媒集團。分析稱,新公司建立起的涵蓋電視影視內容製作、電視購物與電子商務、數字行銷與廣告、網路遊戲、文化旅遊等完整業務生態系統,以及重組完成後網際網路轉型戰略的推進實施,都將對行業發展形成示範效應。
傳媒行業是近期人們議論最多的行業之一。大致上看多的不多,看空的不少。傳統媒體走下坡路是比較一致的,更要命的是,很多原來被看成新興媒體的,正在快速走向“傳統”的行列,如電視,如新聞門戶網站。在這樣一個存在爭議、甚至被認為“夕陽”的領域,資本市場反應並不消極。這次千億市值傳媒集團的打造,就是將電視、電子商務、影視內容、網路遊戲等傳媒多領域集合在一起,形成無所不包的“巨無霸”,在傳媒市場上力求“東方西方都能亮”。小傳媒、單業態傳媒將更難生存。傳媒産業的生態和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巨無霸式的經營模式是否代表未來?一切有待於市場的考驗。
定向增發市場持續火爆
超過百家公司趨之若鶩
據報道,伴隨三季度以來A股市場的相對強勢,上市公司參與定向增發的積極性明顯增高。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實施定向增發的公司達到161家,實際增發規模319.39億股,募資總額約2414.53億元,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增發募資總額。業內人士指出,從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投資于主業發展或拓展業務發展,若項目順利實施,或能有效提升公司業績。
隨著經濟調整和産業升級的推進,傳統強週期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下滑,而新興産業如電子資訊和醫藥等行業,發展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定向增發就成為上市公司改善、轉變主營業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定向增發募集的資金是上市公司具備投資新的盈利業務的條件;另一方面,定向增發引入的優質資産可以直接使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發生改變。無論是提升現有産業,還是進軍新興産業,定向增發都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杠桿。作為投資者,也可以密切關注涉足增發市場的上市公司,因為定增往往伴隨著公司的整體上市、資産注入、並購重組、項目投資等戰略性行為,公司財務和盈利能力具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退市風險提示11次發佈
早知如此何不誠信經營
11月14日晚,萬福生科發佈《關於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這是4個月內萬福生科第11次發佈這樣的退市風險提示。按照其三季報顯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萬福生科虧損已達2719萬元,加之此前2013年、2012年已虧損兩年,如果今年第四季度不能扭虧為盈,萬福生科將會被強制退市。萬福生科2011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12年因財務造假被嚴肅查處,董事長龔永福入獄,公司高管被帶走、被公訴等,在深交所前後兩次公開譴責後,停牌超過24個月,這家位於湖南西北部桃源縣的公司風雨飄搖,至今沒有恢複元氣。
在中國股市,萬福生科算一隻百折不撓的“不死鳥”。其“精神”可嘆,其努力可悲。有市場人士猜測,目前該公司可能的出路是外部投資機構進入萬福生科實施重組。不管怎麼應對,面對越發嚴格的退市制度,這只不死鳥是否能逃過一死,還是未知數。連續11次預警退市,耗費的人力物力不會小,早知如此,何必不把精力放在誠實經營上?何不把心思花在合法經營上?由於違法違規成本太低,上市公司違法肆無忌憚,並把千百萬中小投資者做成了“人質”,導致監管層重拳難下,唯恐出手不慎,傷了這些“人質”。結果是惡行企業更加有恃無恐。國際上反恐有一個共識,就是不接受訛詐。在中國股市,也到了不接受訛詐、用重拳懲罰違法者解救“人質”的關鍵時刻。
獐子島巨虧顯現鉅額債務
金融機構捲入責任待厘清
據2014年三季報顯示,獐子島總資産約為53.18億元,總負債約為37.99億元,賬面負債率達到了71.44%,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産為14.93億元,比2013年末減少了39.16%。10月27日大連市領導聽取了長海縣的報告,並且緊急召集了為獐子島提供貸款的13家銀行共同商議,希望它們能夠與上市公司共渡難關。背38億債的獐子島背後的資金方現已浮出水面,約有超10家金融機構捲入。
“扇貝絕收,巨虧8億元”的獐子島事件還在繼續發酵。説到獐子島事件,可稱為中國股市又一個離奇故事。價值8億元的扇貝,竟然人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振振有詞,卻拿不出有説服力的證據。日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對於獐子島事件表示稱,證監會目前正在就相關情況進行核查。具體事件如何定性,可以等待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可以説一説的還有金融機構,這麼大的經營風險,似乎沒有一家機構有所防備,有所警惕,爭相出錢唯恐落後。現在,“出大事”了,金融機構該怎麼辦?如果懲罰,他們的責任該如何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