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大豆種植面積今年或增加 目標價穩定在每噸4800元

  • 發佈時間:2016-04-09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目標價穩定在每噸4800元 種植戶有底氣

  大豆種植面積今年或增加

  種大豆還是玉米,對於農戶而言依舊是個問題。

  4月1日,國家發改委公佈2016年大豆目標價格維持4800元/噸不變,繼續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開展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大豆補貼政策下來了,種玉米還是改種大豆,真還不好説。”黑龍江農墾局紅興隆分局597農場種植戶闞延敏坦言,兩年前他艱難地轉型從一個大豆種植戶改種玉米,現在要不要從種玉米再改回種大豆讓他焦慮不安。

  “目前,大豆價格已降至3500元/噸之下,市場利多因素匱乏,大豆價格走勢很難判斷。”黑龍江齊齊哈爾大豆協會會長陳彥貴對《華夏時報》記者説,僅靠大豆補貼政策來判斷是種大豆還是種玉米並不科學。

  但與此同時,農業部給出的減玉米增大豆的結構化調整目標卻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僅黑龍江今年就計劃減少玉米種植面積1000畝,這對大豆種植是個喜訊。

  “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鼓勵農民少種玉米多種大豆。”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但當下,在國産大豆遭遇國外大豆行情擠兌的情況下,僅靠補貼大豆種植戶似乎並不能完全喚醒豆農的種植信心。

  誰種誰受益

  “如果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政府將發放補貼,反之則不予補貼。”黑龍江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誰種誰受益。“補貼金額會隨著市場價格的高低而變化,市場價格越低,補貼就越高。”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對像是全省大豆實際種植者,而非土地所有者。

  “有的農戶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了,雙方要充分協商,落實好補給實際種植者。”這位負責人説,現在很多農民不種地了但也想拿補貼,“補貼資金撥付到位後,我們會一次性將補貼資金髮放給種植戶。”

  記者從發改委了解到,目前多項市場化改革正在有序推進,大豆便是其中之一。拿大豆來説,就是設定目標價格,其市場價格國家不再干預,只有當市場價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給予補貼,調動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但陳彥貴表示,最近一段時間,種大豆的農民有點緊張,這是因為市面上大豆價格不斷地下跌。據查,現在每噸大豆的價格到了3500元,而上月初還能賣到3700元。

  “今年大豆目標價格和去年比不變,對種植大豆戶是個喜訊。”陳彥貴説,之所以國家今年的大豆目標價格依然保持穩定,還是國家出於穩定大豆種植的考慮,價格保持穩定,種植戶才有底氣。

  但問題是,目前每畝大豆毛收入不到900元,即使加上補貼,仍趕不上稻穀。“種植水稻的毛收益高於大豆,這使得很多農民將旱田改為水田。”陳彥貴説,最關鍵的是,國內大豆價格遠遠高於國際,使得加工企業不願使用國産大豆,寧願選擇進口大豆。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介紹,去年該省大豆面積4716萬畝,與2014年大體持平。“國家設定目標價格,農民種植積極性有了保證,加之玉米取消臨儲價格,今年大豆種植面積肯定增加。”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説,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與現行農業補貼是有區別的,現有涉農補貼大多按照面積發放,與是否種植和種植何種農作物不掛鉤,而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要與實際種植大豆面積掛鉤,多種多補,少種少補。

  爭奪定價權

  國家發改委已宣佈將停止玉米臨時收儲,讓市場定價,這可能導致農戶轉種更加有利可圖的大豆、稻米。

  “種大豆要比種玉米更賺錢。”闞延敏盤算稱,玉米價格跌了,大豆價格上漲了,還有政府的補貼,種大豆至少價格較穩定。闞延敏説,計劃今年把八成農田種上大豆,“如果種玉米的話,他還不清楚政府會提供什麼補貼來取代保護價。”

  有貿易商據此判斷,今年中國大豆産量可能比上年增長200萬噸。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國産大豆現貨價格低迷,購銷不旺。大豆加工企業對價格高、出油率低的國産大豆很少問津,收購國産大豆會虧本,企業更樂於經營加工進口大豆,蜂擁而來的進口大豆擠佔了東北大豆的銷路。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大豆8169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029萬噸。

  大豆目標價格改革是否成功,事關 農産品 改革成敗。今年兩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明確説了,“十三五”期間要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調整玉米、大豆産量。據黑龍江大豆協會透露,去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有所反彈,大豆播種3029.93萬畝,仍較上年減少206.88萬畝。

  大豆目標價格政策釋放了大豆生産的活力。王小語説,當前,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提高了大豆企業預測市場風險的能力。但是,當前經濟下行,很多企業經營困難,影響企業收儲的積極性,這是東北大豆交易不活躍的主要原因。

  “大豆目標價格需要完善的地方也不少。”李國祥認為,當前大豆交易陷入僵局,還與中國的糧食購銷模式有關。據李國祥介紹,這種購銷模式容易導致産業鏈的各個環節互相奪利,農戶希望價格賣得越高越好,企業希望價格越低越好,彼此無法實現有效對接,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

  重要的還有,中國的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國産大豆在市場上缺乏定價權,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衝擊國産大豆。如何化解這種困難?李國祥建議,創新農産品流通方式,包括發展期貨或許是現實可行的路徑。“應積極引導農民了解期貨市場,參與期貨市場,化解市場風險。”李國祥認為,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使農民有了穩定的種植收益預期,為發展期貨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事實上,目前國內有商品交易所正積極推動農産品期權上市。2013年以來,大連商品交易所在黑龍江設立大豆交割庫,有利於大豆主産區在大豆價格形成過程中有充分的話語權。陳彥貴認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價格改革方向已成為大勢所趨,但需要進一步完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