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倒奶”風波背後:乳企利潤大漲 奶農受累擔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5-10 07:13:22  來源:瞭望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內蒙古調研時發現,我國乳業“乳企+奶農”的發展模式正在陷入嚴重困境,中國乳業市場生態平衡遭遇潛在的巨大風險。

  一方面,乳企隨著産業集中度加強和市場回暖,其利潤在大幅提升。2014年蒙牛和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營業收入雙雙突破500億元,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44.1%和71%;另一方面,因收入連年大幅下降,大量奶農陷入困頓並紛紛退出養殖,2014年下半年甚至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倒奶”風波。

  對此,本刊記者近日在我國奶業第一大區——內蒙古自治區走訪了4個旗(縣、區)的6個奶牛小區和牧場,傾聽十多戶奶農講述乳業少為人知的另一面。

  奶農騎“牛”難下

  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木裏圖鎮西海力斯臺村,奶農魏佔德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2007年的奶價是3元/公斤,此後至今8年間每公斤才漲了0.4元,但同時期的成本卻大幅度增加。2013年,蒙牛要求養殖戶的奶牛都集中起來飼養,2014年進而要求奶牛必須購買蒙牛提供的高價草和料。“雖然牛奶品質高了,但是農戶的費用也增加了。”

  赤峰市平莊鎮前進村奶農邢志永算了一筆賬,自己喂草料的時候,一頭牛一天的草料錢一共30元。現在用上企業提供的飼草料後要50元,每個月成本多出近600元。原來一頭牛一個月能掙不到1000元,現在只能掙500元左右,這還不算牛被淘汰和生病等情況。

  除了利潤空間被壓縮了外,奶農要承擔的風險也大了許多。採訪期間,魏佔德家裏兩頭奶牛得了乳房炎,拉回家裏治療,要近10天才能讓藥物殘留指標恢復正常,“現在對品質要求嚴格,奶牛一有病就完了,一天一頭牛賠70元錢。”

  奶農普遍反映,乳企在品質上大幅提高要求,但沒有給奶農足夠的指導。比如,赤峰市的一位奶農只知道阿奇黴素不含有盤尼西林,就給病牛使用了,但牛奶檢測時卻被告知阿奇黴素含有另一項嚴查的指標——紅黴素,而且奶牛體內的紅黴素需要45天才能清除,於是他只好把這些牛都賣了,直接虧損十幾萬元。

  邢志永抱怨,因為乳企講的技術都是脫離實際的理論,所以奶農只能自己摸索,“實際上他們(企業)這幾年就沒怎麼幫助奶農。”

  對於這些還在堅持的奶農而言,最大的擔憂就是難以堅持。這些年來,他們投入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其中不少人還有貸款。如今乳企要求升級改造,奶農只能無條件適應,否則“不配合就走人”。

  一些奶農想賣牛,又正好趕上今年奶牛價格暴跌,不少奶農無奈地説自己是“騎牛難下”,“乳企在前頭領路,也應該帶著奶農共同富裕,不能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而奶農卻受苦受累、承擔風險、減少收入、自生自滅。”

  奶牛合作社“自力更生”陷困境

  “看不到前景,去年只能把奶牛都賣掉了。”3月底,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村)春寒料峭,牧民額日很白乙拉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自己養了一輩子牛,也曾滿懷希望地加入奶牛合作社,但如今已對養牛失去了信心。這位曾經的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奶牛養殖協會的會長,今年卻已經轉行養馬。

  在過去的十多年裏,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屢次試圖通過自身努力發展奶業,但屢屢失敗。該嘎查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養牛,2002年被評為全市乳肉兼用型西門塔爾牛的繁育基地,牛奶曾經是全嘎查580多位農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行情最好的2004年,全年一頭牛光賣奶的純收入就有6000元以上。

  嘎查長劉金山回憶説,2004年,一直在嘎查收奶的科爾沁乳業公司被一家外來的大型乳品加工企業收購了。新企業不從嘎查收奶。奶農們突然沒了交奶的地方,牛奶只能喂牛犢、自食、倒掉,養殖戶的收入開始下降。2011年,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決心重振旗鼓,成立了養牛合作社,施行集中飼養,擴建養殖場,建設擠奶站,改良奶牛品種,將牛奶做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奶豆腐、奶皮子、手工酸奶等奶食品出售……但純手工製作的民族奶食品沒有國家標準,合作社拿不到相關的生産和銷售許可證。

  目前,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有1000頭泌乳牛,每頭牛平均日産奶20公斤左右,但許多牛都沒有擠奶,因為奶擠了也賣不出去。劉金山説,如果牛奶能夠有銷路,牧民們的收入將增加佔30%~40%,可達到每年萬元以上,但現在就是苦於得不到支援。 

  “聽説很多地方養奶牛都有政策,就我們這兒沒有。”嘎查裏的村民反映,這幾年在基礎母牛、選用凍精等方面也都沒有得到支援。但同時,生態逐步退化,牧民們不得不改放養為舍飼,飼養成本又大幅度增加,靠賣牛犢和肉牛的收益越來越薄,如今特別渴望能夠在牛奶上找到致富的途徑。

  陷入困境的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只是諸多瀕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奶牛村裏的一個。本刊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證牛奶的品質,近3年來僅內蒙古取消了1000多家日交奶量1噸以下的奶站,但原來向這些奶站交奶的奶農的後續生計問題基本是自行解決。

  乳企“霸王條款”壓價收奶

  採訪中,不少奶農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反映,一些乳企存在憑藉市場優勢地位壓價收奶,甚至出現強買強賣的行為。

  赤峰市一家奶牛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宋女士説,奶價從去年到現在每公斤降了1元錢,其中公開掉價是幾個月一次,“暗”的掉價則是常常發生。合作社生産的牛奶一直是一個標準,但到了乳企那兒檢測時品質就有高有低,往往是政府相關部門去乳企檢查工作,各項指標就要高些。她説:“我們簽的合同是霸王合同,檢測是乳企一家説了算,也沒有見到第三方檢測機構。”

  奶農邢志永説,如今只要有一項檢測指標稍微不達標乳企就拒收牛奶,問題是企業去年自行增加了很多化驗項目,而這些項目都沒有在合同上寫明。他説:“我感覺,一到6、7月份,公司用不了那麼多原奶,就增加檢測數量和提高標準,好像在故意刁難。”

  內蒙古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乳品企業在生鮮乳收購標準問題上存在“雙重標準”。生鮮乳過剩時,乳品加工企業經常是執行相對較高的標準,企業標準中的諸如體細胞問題、最低供奶數量問題等都會成為拒收或壓等壓價的理由;當生鮮乳供應不足時,乳品企業間相互爭搶奶源,此時檢測標準相對降低,一切為保障奶源供應服務。

  類似于這樣的乳企單方面“霸王規定”,奶農就必須遵從的還有不少。比如,在赤峰市一些奶牛小區裏,如果奶查出有抗生素,不僅當天的奶乳企都不收了,而且當月結算奶款時,所有奶的價格都要扣除0.2元/公斤。

  此外,乳企除了強制奶農使用自己提供的飼草料外,還向奶農兜售紙巾、藥浴、奶管、試劑、疫苗等産品。宋女士説,她家的奶牛2014年接種過政府免費提供的三介苗大約1個月後,乳企又非得讓奶農再接種一次由乳企提供的同樣的疫苗,每瓶2500元,這讓她十分心疼與憤怒,“一頭牛短時間接種這麼頻繁,且不説有沒有必要,就是牛身體也受不了。但是不接種還不行,否則乳企就不收你的奶。”

  赤峰市同心牧場的一位合夥人證實了上述説法。她説,乳企提出高的要求,出發點是好的,但也不能傷害奶農。自家的牧場從去年到現在,按照乳企的要求投入100多萬元升級改造,恐怕今年還得投入,“企業怎麼要求,我們就怎麼做,但我們的困難企業就不管了。”

  奶農利益保護機制亟待建立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説,在乳業發達的國家,奶業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的主要原因,是奶農、企業和社會之間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一旦出現供需關係失衡的情況,各方都會站出來共同承擔損失、化解風險。

  內蒙古農牧業廳相關責任人認為,提高標準倒逼奶業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企業也要保護奶農的利益。如果乳品企業過度依賴國外奶粉,國內奶源基地進一步萎縮,一旦國外漲價,還要出現2013年的“搶奶潮”。

  有經驗的奶農過快流失,或將導致專業勞動力缺失。據行業統計,2008年全國有奶農260多萬戶,2012年只有不到200萬戶。因為奶農過快退出,2013年出現了全國範圍內的“奶荒”。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內蒙古荷斯坦奶牛總數比2013年減少了9萬頭,其中規模化增加了32.5萬頭,但散養戶退出了41.6萬頭。

  為了應對“奶荒”再次出現的可能,各大乳企紛紛從國外進口“物美價廉”的大包奶粉,進而又出現了2014年的原料奶過剩,奶農倒奶現象。

  全球食品安全倡議董事會主席奕傅睿説,如果中國想提升整個牛奶供應鏈的品質,必須從培訓專業養殖者開始,中國在這方面比其他國家落後很多。保證專業奶農能保證乳製品生産原料的穩定供應,不至於受制於人。

  現在,于光軍認為,“除了同情奶農,各方還應該更多地探討如何通過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保障奶業的健康發展。”比如,需要政府與乳企在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為中小奶農提供扶持,通過企業“孵化”家庭牧場、豐富融資渠道、降低中小奶農的準入門檻、多方合作加大對專業奶農的培訓等方法,穩定養殖隊伍,逐步培養現代化專業奶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