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奶農頭疼奶剩 專家批自媒體妖魔化我國乳業

  • 發佈時間:2015-02-03 09:51:47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誰也沒想到,“倒奶”成為2015年開年的一個熱詞。

  新年伊始,關於奶農、奶企殺牛倒奶的新聞層出不窮。尤其是視頻新聞中,奶農眼裏噙滿淚水將鮮奶倒進下水道的畫面直擊人心。

  “啥時不再出現‘倒奶’這樣鬧心的新聞”、“社會主義為什麼要倒牛奶”、 “中國奶殤”、“乳業國土‘淪陷’”……一時之間,全民圍觀“倒奶”,中國乳業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多地為何出現“倒奶”行為?“倒奶”是“中國乳業淪陷”的表現嗎?

  奶農:2013年奶荒,2014年咋又奶剩了

  1月7日,農業部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畜牧獸醫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農業部頒布救助措施後,企業不再拒收或限收我們的原奶,也不會輕易關掉鮮奶收購站。但是從去年年中開始,養牛賣奶就是賠錢的生意,今年我一定要轉行。” 河北的一名奶農王兵説。

  王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他從事奶牛養殖5年了,他的奶牛場每天産原奶3.7噸,但是目前乳企只按照合同規定的産量和價格收3噸原奶,其餘700公斤只能以2.5元/公斤的低價格處理掉。

  山東的一位奶農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在媒體大範圍報道山東、河北發生倒奶殺牛事件後,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是目前行情太差,“2013年是奶荒,企業都是全額收奶;現在是奶剩,一半全額,一半議價,我現在都不敢給奶牛吃好草好料了,多産奶反而成為頭疼事了。”

  “以前的飼料成本是如今的1/3,一年下來還有利可圖。如今,不但要承受不斷上漲的養殖成本壓力,同時生鮮奶收購價還一落再落。剛接到通知,每公斤生鮮奶的收購價又下降了0.15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吧。” 1月26日,王兵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説。

  據奶農們介紹,2013年奶荒時,奶農有多少奶,企業就收多少,當時原奶價格是每公斤4元左右,奶農收益增加,於是都加大投入養殖,原奶整體産量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競爭激烈,價格下降。2014年,每公斤原奶的價格降到3.6元,超出合同收購量的則按照計劃外價格1.5元/公斤收購。但是,一頭牛每天的飼養成本都在60元~70元,顯然是虧損的。

  企業的難言之隱:存貨多、資金壓力大、散戶奶不達標

  1月中旬,飛鶴集團陜西飛鶴關山乳業有限公司(下稱“飛鶴關山”)將來自千陽奶業合作社8.74噸的牛奶倒進下水道的新聞,讓全民圍觀“倒奶”進一步升級。

  很多人都在質疑:為什麼要採取如此浪費、如此極端的方式處理牛奶?

  飛鶴乳業負責人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早在去年8月我們已經和奶業合作社打過招呼,將逐步降低牛奶收購,但基於對奶農切身利益方面的考量,我們仍繼續收購合作社的牛奶,企業這樣做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的。”

  飛鶴乳業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飛鶴關山按照之前的協議價格收購奶農們的牛奶,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奶農利益受損,但這些牛奶不會用於生産,最終還是倒掉,是因為這些牛奶不符合飛鶴收奶的要求,只能用這種辦法處理。

  “以飛鶴牧場目前的飼養狀況來看,每頭牛每天的飼料有100多塊錢,通過科學的計算和配比飼料,能夠使奶牛的産奶量、幹物質含量、蛋白質和體細胞含量遠高於歐盟標準,擠出的奶直接可以飲用。但是對於散戶的奶農來説,他們提供的原奶很難達標,加上無法儲存且無法飲用,只能採取倒掉的老辦法。”飛鶴乳業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奶牛養殖模式分為散養戶、養殖小區、家庭牧場和規模化牧場四種類型。據行業統計數據,我國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萬噸左右,散戶奶農提供的原奶約400萬噸,僅佔市場份額的10%。散戶奶源在養殖市場上處於弱勢位。目前,中國的大乳企如伊利、蒙牛、光明一方面自有牧場的份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不斷進口國外乳製品,對於散戶的鮮奶其實需求量有限。

  “發生倒奶事件後,不要一味地指責企業不作為,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乳業分析師宋亮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他認為政府出面使得倒奶現象暫時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目前乳企普遍面臨存貨高企、資金承壓的尷尬情況。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伊利股份收奶量較2013年增加近50萬噸,同比增幅逾15%;2014年上半年,蒙牛奶存貨量折合現金約為44.6億元,與年初25.8億元相比,增長72.9%。

  “政府為了保障奶農的利益,要求乳企繼續收奶。而乳企收完了奶以後,又不能馬上賣出去,對於企業而言,只有入庫,庫存多了,需求量自然少了,又會造成其價格進一步下降。”宋亮表示。

  業內專家:倒奶不是新聞,自媒體將中國乳業妖魔化

  顯然,“倒奶”現象是在整個生鮮奶行業“過剩”的背景下,企業與奶農之間的常見矛盾,但是誰也沒想到,種種困狀見諸媒體之後,形成了一種全民圍觀的黑天鵝效應。

  尤其是在微網志、微信等平臺上,“誰動了你的早餐奶”、“中國奶殤”等自媒體撰寫的文章在持續發酵。

  乳業專家雷永軍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看著這些來自銀河系的神總結,作為業內人士,真是看不下去了。”例如一些文章利用我國上世紀60至80年代教科書中,批判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把肥豬、鮮奶成批倒入大海,寧可造成巨大浪費,也不願給饑民解困的內容在人們腦海中留下的鮮明烙印,把本次“倒奶”的原因總結為,歐洲和澳洲等奶牛養殖場奶牛數量增加,爭奪了中國奶牛養殖業的市場,有的還和紐西蘭乾旱、中澳貿易大單等新聞進行各種牽強附會的聯繫。

  “那是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浪費食品的典型事件。其實倒奶不是新聞,在平面媒體時代,這種新聞傳播效應有限。但現在是自媒體時代,防不勝防,每一個資訊都可能産生黑天鵝效應,無限次放大倒奶的後果,無限次精簡倒奶的原因,加上不斷有人評論,導致普通事件升級,並不斷傳播,以至於形成‘奶殤’這種新聞的産生。”雷永軍説。

  其實,“倒奶”在歐洲發達國家也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2008年底,歐盟宣佈全面開放乳業市場,並逐步降低奶農補貼。2009年,由於奶價下跌,歐洲奶農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比利時的奶農甚至將牛奶用灑水車灑到田地裏以示抗議。直至2012年,歐洲奶農們的倒奶行動仍在進行。

  雷永軍向記者表示,尤其是很多公知把倒奶現象看成中國乳業最大的危機,還總結為第一是中國奶牛業養殖水準低,第二是國際産量提高了導致中國奶農不得不倒奶、殺牛哭鼻子,還讓乳企也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這些經過發酵的新聞真是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再一次把中國乳業形象進行了妖魔化。”雷永軍感慨道。

  如何走出倒奶怪圈

  中北藍海FMCG品牌行銷策劃機構首席項目運營總監王子恒認為,國內這一輪的殺牛倒奶風波是多方因素綜合發力使然,一方面是上游奶源供應量持續增量,另一方面是消費相對疲軟。國內鮮奶源乳品加工企業的原奶消化量驟減,這樣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出現低價收購奶農原奶,甚至拒收,讓奶農無奈只得採取殺牛倒奶的做法。

  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調研發現,這次倒奶事件中受害最深的顯然是奶農,因為奶農是乳業鏈條最弱的一環,話語權完全掌握在乳企手中,加上租地、用工、上設備和能源環保等成本增加,奶農利潤和生存空間進一步遭受擠壓,這體現出來的是乳業經營體制存在問題。他建議,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未來還需加強合作,才能做到風險共擔、壓力共用,只有這樣這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要想幫助奶農,必須由政府牽頭,從上而下對整個産業鏈進行梳理和改善。“顯然,在這次風潮中,成熟企業對奶源品質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強,受的損失較小,大型牧場即使受影響也會小很多。受傷最深的是誰?顯然是個體化養殖的奶農及部分養殖小區。但從目前的混亂局面來看,單獨從奶源或消費市場去採取措施,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現在需要系統性地,從完善産業鏈的角度去開藥方。”宋亮説。

  西方有句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正如飛鶴乳業對倒奶的總結一樣,“在經濟新常態下,要解決奶的問題,必須通盤思考、系統化解決,理清乳業發展的脈絡,實現農業、牧業、乳業整個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統一管理、協調發展。中國乳業也在經歷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這也是整個行業轉型和升級的必經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