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離不開標準化

  • 發佈時間:2016-02-05 08:32:2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徐建華

  重農固本乃安民之基,解決好“三農”(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解決“三農”問題除了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理念之外,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換言之,我國農業現代化之路要從過去“數量型”發展為主轉向“品質型”發展之路。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連年高位增産,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質的飛躍。“十三五”時期,我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際農産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就要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産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能再簡單以産量論英雄,而要在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上多下功夫。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離不開農業標準化的支援和支撐。

  標準化的生産方式本來是工業化的産物,隨著現代化農業越來越具有工業化的特徵,借助標準化的方式發展農業種養殖,是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標準化的支援,首先體現在農業的根本——土地和良田上。正如《若干意見》裏部署的那樣: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耕地是農業生産的重要物質基礎,耕地品質自然直接關乎糧食的品質安全。長期的科研觀測表明,優質耕地土壤對糧食産量的貢獻率在60%~70%,但有各種障礙問題的耕地土壤貢獻率只有40%左右。推廣高標準農田,可以更好地提升耕地的品質,從而提升農産品和農作物的品質水準,提高我國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標準化的支援,還體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種植上。我國的現代化農業之路,必須是産業化、規模化和專業化,而要實現這些,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種植,這既能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增加産量;還有利於確保農産品的品質安全,尤其是備受關注的糧食品質安全。更重要的是,農業標準化可以將“三農”問題串聯起來,實現了“三農”問題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

  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標準化的支援,更體現對“舌尖上安全”的守護上。“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是《若干意見》提出的重要目標和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的部署就是“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及“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産健康養殖場建設。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從這一系列的具體舉措明顯可以看出,標準化是重中之重,也是整個戰略的主要支撐點和落腳點。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迎來“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在標準化的支援下,我國農業一定能很好地實現提高品質效益和競爭力的目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