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海島盛開標準之花

  • 發佈時間:2016-01-22 09:32:19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沈洪

  南澳,廣東唯一的海島縣。

  沿77公里環島公路來到山腳下,一幢幢漁民別墅與碧海、藍天交相輝映,優美、浪漫與宜人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在南澳豐富的海島生態旅遊資源背後,則是10個國家、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覆蓋的250多公頃水域、100多公頃林地以及40多公頃耕地,一系列迴圈標準化模式應用於海水養殖和山地種植,讓這座海島步入了産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生態保護迴圈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新路子,不僅解決了漁民“洗腳上岸”的生活出路,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土”資源,使南澳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島。

  南澳島面積111.55平方公里,人口7萬多人,60%以上為農業人口。10年前,因為海洋資源衰竭以及近海過度捕撈,自然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業捕撈效益逐年下降,島上大批漁民放棄捕撈業,“洗腳上岸”從事海洋養殖和山地種植業。然而,漁民捕不到魚,耕地又不夠種,上岸漁民成為一個謀求生活存在困難的特殊群體,轉産轉業成為他們生活的唯一齣路。

  隨著漁民上岸,逐年擴大的海洋養殖和山地擴大種植,難免會帶來生態建設與海洋和山地種植發展、生態建設與海洋和山地資源、生態建設與農戶增收的矛盾,使得上岸漁民增收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生態建設與海島上生態功能脆弱的問題,成為南澳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為此,汕頭市和南澳縣兩級質監部門為加強海島養殖和種植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將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引入海島生態保護,大力幫扶海島廣大種養戶發展生態型農業,走精品農業、特色農業的標準化農業發展之路,從而促進海洋漁業和農業向高端、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10年來,汕頭市和南澳縣兩級質監部門圍繞海島養殖和山地種植發展特色和優勢産業,緊緊依靠由市、縣農業、海洋與漁業、林業局等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加強海島的生態養殖和種植標準化建設。首先是通過建立國家、省、市標準化示範區、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形成了各部門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的局面。其次是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加快制定、完善、實施特色主導産業生産技術標準或操作規程,以此推進海洋養殖和種植的生態化、融合化和諧發展。

  在南澳島的後江灣,“浮”在海上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顯得蔚為壯觀。然而,2005年前,大量的牡蠣養殖帶來了病害和赤潮的影響。在汕頭市質監局的推動下,榴城海産育苗場承擔了廣東省太平洋牡蠣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工作,該局指導示範區實行龍須菜與太平洋牡蠣套養的新技術,組織制定了《太平洋牡蠣養殖技術規程》等5個農業地方標準,構建了太平洋牡蠣養殖標準體系。在示範區的引導下,一方面率先實行牡蠣與龍須菜套養的新技術,利用生物鏈之間的平衡關係,平衡了養殖區生態環境,減少了病害,同時也明顯減少了赤潮的影響,實現養殖海區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使太平洋牡蠣養殖從原來分散的小規模養殖向大規模、科技型模式轉化,既提高養殖産量和效益,又有效地保護和平衡了海島養殖海區的生態環境,有效促進了太平洋牡蠣規模化、生態化和産業化的發展。目前,通過實施太平洋牡蠣與龍須菜立體標準化套養面積已經超過2300多公頃,牡蠣單産提高約32個百分點,同時還增加了龍須菜産量。

  在南澳島彎彎曲曲的山道上,一棵棵“桔紅”和“山杜英”在山坡上錯落有致,處處洋溢著綠的生機。

  但在2002年前,島上的“桔紅”種植業産量雖然較高,但是合格率和優質品率卻不高。原因就是種植戶過度重視産量,對開花和結果的量沒有控制,導致果樹挂果過多,影響了果品品質。為實現島上“桔紅”種植産業的升級,保住青山碧海的優良生態資源,汕頭市和南澳兩級質監局利用山丘多的地貌,堅持區域特色,堅持守住種植不能以破壞生態的底線。通過國家級“桔紅”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採用“公司+基地+推廣+農戶”的模式,大力推進生態山地種植,生産經營標準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使示範基地從6.7公頃發展到80公頃,平均每公頃一級果比例達75%,比標準化種植前提高了30%,即增加收入7500元,也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力出路1000多人。標準化示範創造了“山坡桔山綠、生態環境優、農民收入增”的效果。

  為咬定“青山碧海”不放鬆,保障林木品質,擴大造林面積,提高林分功能等級,汕頭市質監局通過省、市級“山杜英”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嚴格按照《山杜英栽培技術規程》建立起的67公頃的示範區,即規範了“山杜英”的造林技術,也帶動推廣面積達330多公頃,防止了水土流失。隨著建立起的省、市級標準化示範區,南澳金薯、龍須菜、鮑魚、白珠苦瓜等農産品已經打響了品牌,成為海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集觀賞、採摘、體驗于一體的觀光旅遊休閒産業,帶動更多的“洗腳上岸”漁民發家致富。

  為促進海島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增加漁民經濟收入,2008年,汕頭市質監局結合標準化示範區帶來的農産品品牌效應,通過制定《“漁家樂”旅遊服務品質規範》,以標準的形式,將整體“漁家樂”旅遊業服務體系進行了統一。該標準規範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旅遊産業緊密結合起來,規範了景區景點和環島景觀帶的建設和管理,使具有海島特色風情的“漁家樂”旅遊從散、小、亂的格局向標準化、模組化、群體化方向發展。2015年,上島遊客達超過百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億元,使更多的“洗腳上岸”漁民發家致富。

  “山頂林木帶帽,山腰果樹纏繞,山下果蔬香飄,海面星星點點”。當前,南澳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使海島生態格局初步形成。在幫助漁民解決“洗腳上岸”的過程中,通過國家、省、市級三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準確把握“山”“海”特色,南澳摒棄了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短期利益的發展模式,堅持海水養殖和山地種植生態發展理念,即保護了沿海生態環境,也實現了海島生態建設和經濟雙贏效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