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揭開《狼圖騰》的面紗

  • 發佈時間:2015-03-06 09:32:30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光鬥

  電影《狼圖騰》的熱映讓江湖奇人姜戎暢銷了10多年的同名奇書再次引發巨大爭議:蒙古民族是否真的像書中所説對狼充滿敬畏之心?還是同樣像漢人一樣視狼若寇仇、去惡務盡?如果認真研讀一下全書,就會發現《狼圖騰》其實是外來人借狼的故事,講述的一個有關“天”(騰格裏)和人的蒙古族寓言。北京知青陳陣對自己在內蒙古最豐饒的額侖草原插隊時所見所聞的回憶,本應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年”牧歌,卻演繹成一闕遊牧民族大自然觀的輓歌。從對狼的恐懼與無知,到對狼圖騰精神的崇拜,具有文明優越感的羊性漢人開始傾慕狼性的草原精神。《狼圖騰》想要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人和狼的故事,而是人對地球生態圈破壞的沉痛反思。

  曾經,人、狼、羊、馬、旱獺、鼠和草原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裏,草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礎,而狼則是其中關鍵的一環,成為影響草原生態圈的重要力量。平衡的草原生態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依賴又互相爭鬥,形成了一個穩定有序的超穩定結構:狼是草原上的人們最為頭痛的問題,因為狼每年會吃掉大量牧民們辛苦培養的羊和馬,導致人們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精力打狼。但同時狼又幫助人們平衡草原的生態圈,狼消滅大批破壞草場的黃羊,對草原上的羊、馬進行“計劃生育”和品質控制,驍勇善戰的兒馬子和獵狗在與狼的廝殺中積累戰爭的經驗,此乃遊牧民族向外擴張的本錢;旱獺和老鼠是草原破壞者,也是威脅牧民安全的一大隱患,而狼正好是它們的天敵。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中,一環扣一環,迴圈反覆,生生不息。

  千百年來,在人們眼裏狼似乎一直是草原民族生産發展的最大障礙。然而,正是這種相互制衡帶來了草原生態圈的整體利益,這就是“共贏,共生,共利”。平衡的生態圈可以形成良性迴圈,長久以來,正如畢利格老人所遵從的鐵律:圍師必闕,打狼絕不會趕盡殺絕;因為畢利格老人知道只有生態圈裏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這個生態圈才是平衡的生態圈。

  一旦狼被滅絕了,那麼整個生態將被徹底破壞。儘管狼的消失可以在短時期內減少牧民的損失,但是草原上的生物將因此而失控。羊和馬的數量迅速瘋長,旱獺和老鼠對草原的破壞變得肆無忌憚;雙重打擊下,草原將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草原沙漠化,引起“騰格裏(天)”的憤怒,沙塵暴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類的進化已經越來越弱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旦環境遭到破壞,人類必將無法繼續在當地生存。看似地大物博的中國,在沙漠化的侵襲之下早已千瘡百孔。

  而遊牧民族早就悟出了生態圈的平衡之道,也十分擅長向生態圈中的生物學習,形成了特有的遊牧思維。成吉思汗的很多戰術就是從蒙古草原狼中學到的,狼的“狡黠、睿智、團結、迅猛”正是成吉思汗軍團的真實寫照。在遊牧思維的指導下,加上成吉思汗的偉大領導,區區十幾萬的蒙古騎兵便橫掃了歐亞大陸,開拓了3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足足有現在國土面積的3倍之多,使元朝成為了冷兵器時代地域最廣袤的王朝。

  成吉思汗的成功也在於其對生態圈的嚴厲保護,這也是遊牧思維的一部分,集中表現在《成吉思汗法典》裏,其中有:保護草原,“其禁草而生地創者,遺火而焚草者,誅其家。”意思是説小草發芽之後,凡是破壞草原的,哪怕是因為挖坑或者不小心失火,都要對他全家處以死刑;保護馬匹,在春天的時候,只要戰爭一停止就要將戰馬放到好的草場上,不得騎乘,也不能讓馬亂跑,打馬的頭和眼部的,也要處以死刑;保護水源,不僅不允許人們在河流中洗手,連溺水這種意外也要杜絕發生。從中可見成吉思汗保護草原生態圈的決心,也正是在這樣的嚴苛至極的規定下,才能培養出成吉思汗軍團的強大。相比于當下中國對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觀,成吉思汗的思維更具有前瞻性。

  《狼圖騰》從書到電影10年辛苦不尋常,這絕對是一部誠意之作,是紛繁浮躁的中國電影中難得的一抹亮色;但草原生態遭受徹底破壞的真正原因是人無節制的掠奪性開發,10年前沙塵暴還為千夫所指,如今在霧霾天裏喘不過氣來的人們反而渴盼一場漫天的黃風。中國生態環境的問題“早已有之,於今為烈”。所以當2014年新聞爆出中國第四大沙漠內蒙古騰格裏沙漠(《狼圖騰》裏反覆提到的騰格裏,蒙語中是蒼天的意思)地下出現巨大的排污池時,為什麼舉國震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