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保護補獎機制煥發草原生機

  • 發佈時間:2015-01-16 18:15:12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深入實施,使廣闊無垠的內蒙古草原煥發生機。

  4年來,全區投入各級財政資金200多億元,其中中央補獎資金160多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配套資金40多億元,146萬戶、534萬牧民從中受益。

  特別是2014年,全區投入各級財政資金53億多元,為項目實施以來投入最多一年;在財政部、農業部對13個省區進行的績效評價中,內蒙古被評為優秀,並獲得一定的中央獎勵資金。

  草原煥發新的生機

  在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牧民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之時,國家從2011年起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草原保護規模最大、覆蓋面積最廣、受益農牧民最多的一項重大政策。

  內蒙古把這一機制的實施作為民族地區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財政保障措施,草原牧區的生態、畜牧業生産和牧民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既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場壓力,又促進了牧區勞動力轉移,緩解了人草畜之間的矛盾,推進農牧民向旅遊業、城鎮服務業、畜産品加工流通業等二三産業轉移,豐富了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空間和牧民轉産就業渠道。

  草原生態恢復速度明顯加快。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4.1%,比2012年提高1個百分點,33個牧業旗天然草原冷季可食牧草儲量比上年提高11.08%,冷季總適宜載畜量比上年提高10.22%,昔日荒蕪的草原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農牧民政策性收入保持穩定增長。補獎區每年共計發放各類獎勵補貼近50億元,2010—2013年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825元、6600元、12256元、14000元,收入水準持續穩定增長,牧民生産生活得到改善。

  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加快轉變,粗放型草地畜牧業正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地畜牧業轉型。2013年,全區天然草原圍欄面積、人工飼草地面積、貯草棚、棚圈以及草原畜牧業專業化合作組織數量穩步增長,為發展集約化、標準化的高效畜牧業,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草原承包制度日趨完善。截至2013年8月,全區落實草原權屬面積11億畝、草原承包面積10.4億畝,發放草原經營權證1481521份,涉及農牧民1926822戶,草原依法流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日益提高。

  牧民畜牧業生産經營理念和草原保護意識悄然改變。補獎機制的各項補貼資金,正在成為從事草原畜牧業生産的牧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得牧民落實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強牧、惠牧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配套政策助力發展

  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實施過程中,財政部門一手抓政策落實,通過發放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貼,確保政策資金及時準確發放到戶,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産方式轉變,推行劃區輪牧、舍飼圈養和標準化規模養殖,使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方向轉變,努力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的政策目標。

  資金提前下撥。中央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于每年2月份一次性下達,同時要求各盟市在10個工作日內將資金撥付到相關旗縣,旗縣財政部門在15個工作日內撥付禁牧和草畜平衡補貼資金,並通過一卡通將補獎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牧民手中,確保國家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繼續對畜牧業良種給予補貼。對牧民種公羊每只補貼800元;牧戶使用良種肉牛凍精,每頭每年補貼10元;牧戶養殖良種母牛,每頭補貼50元。3項補貼資金,自治區本級財政共安排1.3億元。

  繼續對牧業機具購置給予補貼。在中央財政補貼30%的基礎上,將牧民購機累加補貼比例提高到50%,對牧民合作組織購置機具給予優先安排,自治區本級財政每年安排6780萬元。

  對牧民草原管護員給予補貼。自治區與盟市、旗縣財政安排資金4700萬元,共聘用牧民管護員1.17萬人,做到每個嘎查村聘用1—2名草原管護員。

  對生態脆弱地區農牧民轉移安置試點給予支援。自治區本級每年整合安排轉移安置資金11億元,轉移農牧民2.3萬戶、7.3萬人。

  扶持發展後續産業。每年安排2.8億元飼草料基地和高産苜蓿建設項目在草原生態保護補獎區內實施,為項目區提供優質豆科牧草,緩解禁牧舍飼的飼草料供給壓力。

  監管措施高效到位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不斷加強對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的監管,規範了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

  先後印發了《關於嚴明紀律確保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安全發放的意見》、《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資金管理辦法》、《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等,為補獎資金管理提供了完備的政策依據。

  由自治區財政廳、審計廳、監察廳、農牧業廳組成聯合督查組,對全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落實情況進行專項調研督查,使約束獎懲機制進一步深化。

  嚴格實行“專賬、專人、專管”的制度,做到財務管理、項目管理心中有數,防止隨意擠佔挪用資金的行為。

  加強對資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後控制,對資金使用全過程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科學性進行考核,使有限的資金髮揮較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利用網際網路建立資訊交流及管理平臺,為補獎牧戶建檔立卡,將地理資訊系統與牧草良種檔案管理、良種補貼資金髮放相結合,創新了管理方式。

  充分發揮嘎查(村)牧民大會職能作用,對享受補獎的地區、類型、草原面積、戶數、人口、減畜等情況,均張榜公佈,接受群眾監督,維護了補獎政策的嚴肅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