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傳承 發展 機遇 挑戰

  • 發佈時間:2015-01-27 13:32:54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

  傳承的不僅是 計量科學技術

  “傳承”對於計量人來説有它特殊的含義。在計量中我們常説的“量值傳遞與溯源”,其中“傳遞”就是“傳”,“溯源”就是“承”。我們傳承的不僅是計量科學技術,更是計量人美好的品德。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是伴隨著共和國腳步成長起來的。60年裏,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光輝歷程,成為了“共和國的寶貝”。建院以來,中國計量院的綜合技術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現有國家基準130項、國家標準281項,有證標準物質1270種。截至2014年12月,1224項校準和測量能力(CMC)獲國際公認,數量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根據“十三五”期間的新常態、新趨勢、新變化和新要求,中國計量院對戰略規劃進行了前瞻性的佈局,一要建立國際先進水準的計量新標準,二要提供一流的量子溯源服務和最高的測量能力,三要推動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這幾個品質基礎的協同發展。

  在未來5年乃至更多的時間裏,中國計量院發展的戰略要素可以概括為一個明確的目標、二維的組織結構、三個有力的支撐和四組平衡的引擎、五類清晰的期望。一個清晰的目標是要傳承計量文化,使計量院成為國際級的國家計量院;二維的組織結構是以同時建立以科學劃分的大研究所,同時建立以領域劃分、學科交叉的計量研究中心;三個有力的支撐指的是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以創新和成果轉化為核心的機制建設;四組平衡的動力引擎包括計量科學創新研究、量值傳遞能力、以測量能力和方法為代表的技術服務以及國際國內的擔當和貢獻;五類清晰的期望分別是擁有和建立一流研究團隊、一流研究量傳實驗基地、一流校準測量能力、一流技術服務水準、一流國際國內合作貢獻和擔當的世界級國家級計量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

  前赴後繼 拼搏奮鬥

  中國計量院始終堅持以研究建立保持和維護國家計量基、標準,開展量值傳遞工作,確保國內量值準確、統一。一方面,開展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國際對比,實現和國際上等效一致做了大量的創新工作。另一方面,中國計量院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成為國家有效的測量體系量值的源頭。

  60年來,我親眼目睹了計量院的變化。近60年計量院在科研成果、成果轉化、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20年來變化日新月異,這些成就的取得,歸功於領導的支援,歸功於計量院全體職工的拼搏與奮鬥,歸功於幾代計量人的前赴後繼。科研本身必須要有這種奠基,必須一代人又一代人頑強的建設。沒有這樣的沉澱,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計量院現在面臨的一個是國際單位重建的問題,另外一個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任重道遠,希望計量院能夠秉承創新的精神繼續勇往直前。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聲華——

  終身之計 在於樹人

  計量院成立之初與世界上其他計量院相比,水準相距甚遠,但是在計量院60華誕的今天,可以説與其他國家的計量院是齊頭並進的,有的地方甚至還要超越他們。

  我就説兩點,一是加強院校進一步的扶持。計量院和天津大學,在學科建設和計量院在專業的發展上的交流是很密切的,天津精密儀器的發展應該説也得益於計量院的支援和幫助。記得還是我在當學生的時候,1952年從天津大學到計量院來實習,在計量院師從李慎安學習度衡鑒定,得到了老師悉心的指導,受益匪淺,所以,今後我們要更進一步加強合作,加強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二是進一步注重人才培養。計量院人才濟濟,而且基礎功底都很紮實。可是在人才提升方面比國內的其他單位要滯後一點,所以我覺得以後計量院可以適當在人才培養方面開放一點,應該大膽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

  志大思變 心齊務實

  我與計量院的接觸和認識,主要是由於王大珩先生的引導,大珩先生對中國計量院的學科建設十分關懷,他一直認為計量院是我國在計量科學領域水準最高,學術最有成就的一個科學研究院,國家理所應當在計量院建立博士學科點,培養更多的計量科技人才,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使我國計量領域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這些年來,我和中國計量院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有一些交往和接觸,我很榮幸被聘為計量院諮詢委員會成員。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交往這麼多年,給我深刻的印像是,志大、思變、心齊、務實。我深深感到計量院是一個創新、開拓、團結、求實的群體,這個群體所煥發出來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獻身精神,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追求一流、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以及大力協同、提掖新人的團隊精神,使我深深敬佩,計量院為我國科技界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

  計量水準是 強國標誌品質象徵

  計量事業的發展和我們國家的發展是一樣的,從大國要發展到強國,對計量院的建設和計量學科的建設也會越來越重視。

  首先,一個國家計量的水準也反映國家科學研究的水準。我們跟學生經常講,諾貝爾獎物理獎裏有1/3、化學獎裏有1/5都是從計量學裏面産生的。應該説是我們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第二,計量水準也是我們國家強國的標誌、品質的一個象徵。國家發展了,計量院才能得到更加彭勃的發展。

  我們要加強和計量院的合作,以我們和計量院成立的精密聯合實驗室作為一個基礎,在前沿技術的研發方面要加強合作。另外也希望,在創新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方面要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萬立駿——

  加強基礎和 交叉學科研究

  我感覺計量科學起碼有三“性”:一是重要性,計量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很多貢獻,無論是上天、還是入地、還是海洋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並且是在不斷發揮新的作用,我們現在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之下,計量一定會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二是複雜多樣性,雖然是很多學科交叉在一起,有一個問題或者包括原來有一些基礎問題,不過是檢定也好還是確認也好,化學包括原子量的確定,包括恒量的界定。實際上都很複雜,並且這個工作難度也非常大。三是嚴謹科學性,是多種科學研究包括技術的基礎。

  所以我想對計量院的發展提3點建議:第一,要加強基礎和交叉學科的研究。我覺得交叉學科也非常重要,很多新的領域都是交叉學科産生的問題,那麼交叉學科産生的問題跟基礎學科聯繫在一起去做,會有更多、更新、更大的作用。第二,人才培養。引進人才非常重要,但是引進和自己培養結合可能使這個發展相對來説更快、更好、更穩定。我感覺到計量院科研人員的水準都很高,讓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儘快成長起來對計量院穩定的發展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第三,就是開放合作。計量院的科研條件非常好,有的比科學院某些研究所的條件還要好,有的儀器國內都不是很多見的,比如説核磁斷層分析,國內都沒有幾家有,如果能一定程度上開放或者跟其他的科研單位大學有些合作肯定會讓這個工作影響更大。

  中國人民解放軍標準時間頻率中心教授韓春好——

  沒有計量 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沒有計量就沒有科學。我還要説,沒有計量,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過去的60年,應該説計量科學研究院在計量科學、在國民經濟建設、在國防建設方面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裡我也祝願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未來能夠在國家的建設當中取得更加美好的成果。願計量院健康發展,更加輝煌。特別是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全軍CBI體系建設方面作出重大的貢獻。

  國家圖書文獻中心主任吳波爾——

  計量科技入選 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

  計量院的發展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計量事業的發展也經歷了兩次大的國家規劃:一是1955年,也正是中國計量院前身國家計量局成立的時候,當時在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1956-1967)中,特別作為一個重點提出來要建立全國計量基準中心。二是2006年3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國家標準、計量和檢測技術體系,研究制定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準和標準物質體系”,明確將計量科技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我本人也親身參與了這個規劃的編制,因此感觸特別深。

  以前的計量是一個小的項目,在國家的科技規劃體系中佔的地位很低,現在不僅有了支撐計劃,在其他各大計劃裏都有專項,發展勢頭非常可喜。

  在這個過程中我見證了中國計量院很多的第一,比如從過去的國際計量家族裏頭的第二團隊,現在進入第一團隊。也見證了計量院很多重大項目的立項過程,如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的計量問題、量子物理為基礎的新一代計量基標準的建立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鐘華——

  現在是計量人 百年一遇的好時機

  我今年已經74歲了,第一次邁進計量院大門時,我還是清華大學電機係的研究生,來計量院是為搞科研合作。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自己獨立的計量體系,計量基、標準的量值要到蘇聯去溯源。用棉被包裹著我國的標準電池到蘇聯去定標。1960以後,由於中、蘇分歧,我國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獨立自主的計量基、標準體系。當時我就由老師介紹到計量院來合作,建立我國的電容基準。1965年畢業以後,又被正式派到計量院繼續此項工作。我可以説是在計量院土生土長起來的。

  當時大家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特別高,願意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課題的進展也很快,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不久我們自己的電容基準已經有了初步基礎。

  1976年以後,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短短20餘年,全院連續得了70多項國家科技獎勵,這都是我院科技人員努力的結晶。不少人還被派到國外學習,水準大幅度提高。我也有機會到德國、英國、日本、台灣等地合作研究。由於科研成績較顯著,我成為計量院第一批被提升的“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得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榮譽,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8月,嶄新的昌平院區正式啟動,能在幾十年內滿足計量科研工作的環境需要。前兩天俄國計量院的專家來我們實驗室交流,看到我們的裝置後非常羨慕,説他們也想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們國家沒有給他們投入,他希望將來能和我們合作。

  目前正是計量科學發生大變化的時代。2018年國際計量界將用“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波爾茲曼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這四個基本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品質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和“物品質單位摩爾”這四個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計量工作的準確度將會大幅度提高。這也是計量工作者百年一遇的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初——

  人才培養 需潤物無聲

  我是計量院培養起來的,我是1970年大學畢業,然後考研究生考進來的。到了計量院我是第一批碩士研究生然後就留在計量院工作了,到了1984年的時候,我第一批被派出國做兩年的訪問學者。

  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到二十幾年的發展,我認為計量院還不敢説進到世界第一流的水準。但在第二流的前列,真正進到國際上第一流的計量院我們還差一步。回顧計量院過去所取得的成績和現在所面臨的任務,我們現在和國際上的差距,從某一個課題的經費,某一個課題的儀器和設施來講,我們基本上不比國外的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重點的科技上,我們比國外相應課題還要條件好。可是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才能夠真正進入國際上的第一流,也就是説,我們在軟的方面還是有一些差距。所以我非常同意方向院長提出的想法,就是要有“傳承”。這個傳承其實很大程度傳承的是文化,這個文化傳承是一種計量的文化,而且是一種科學的文化。

  我覺得從我們現在的發展來説,人才是要努力的方向,需“潤物無聲”。第一要引進,但是更重要的也要自己培養,我們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要努力,一方面要學科的交叉,這個學科的交叉,一方面是我們院裏交叉,因為我們院是綜合性的研究院,學科非常多;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學更好的交流和合作。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原院長趙克功——

  沒有計量 寸步難行

  沒有計量,寸步難行。“科技要發展,計量必先行”,這是聶榮臻老總對計量的評價。計量是基礎,計量是一切測量的科學基礎,計量學是社會安全與安定的技術保證和科學基礎。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計量科技的發展,並將計量發展規劃寫入了“十三五”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相信以後我們的計量發展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平臺。我有信心相信未來計量院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

  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原主任潘秀榮——

  “6個第一” 彰顯可喜變化

  我想從歷史的角度講6個第一,以説明中國計量在改革開放以後發展的速度有多快,是不是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第一,1981年我們首次在國際範圍內建立了標準物質研究所,很多國家在我們之後才建立了標物研究所,這説明我們首先認識到標準物質的重要性而且付諸於實施。第二,1993年我們參加了幾種衡量無機元素的國際比對,當時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化學計量諮詢委員會還沒有成立,美國人對我們中國的比對結果非常滿意,認為是NO.1。第三,我們有3個原子量通過國際比對,國際上公認是最好的,後來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第四,我們成立了化學委員會,建立了基準物質;第五,我們成立了5個工作組,在國際技術諮詢委員會裏有較大的話語權;第六,我們是參加國際比對項目最多的國家,當時有20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比對,我們是唯一一家用這五種基準方法參加比賽的。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員陸祖良——

  不畏蜀道難 齊心繪藍圖

  1955年的時候我們電子計量的人不多,到1959年人多起來了,當時非常艱苦。當時是向蘇聯學習,包括熱點轉換、電橋等。後來我們有一些項目,包括電容、有的核磁共振、品質電容,這個項目解決我們的電池的基礎,後來就是常數結構得出來的。再後來經歷了量子技術,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比較困難,那個時候,我們走過了非常艱苦的道路。剛才方向院長講了非常好的藍圖,很激動人心。同時我本人也希望向老同志學習,做一些研究工作,為計量貢獻一己之力。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退休研究員高小珣——

  挑戰與機遇同在 風險與成功並存

  第一,未來我們面臨的戰爭是資訊化戰爭。資訊化時代和資訊化戰爭離不開網路電磁空間,而網路電磁空間的核心是電磁場,尤其是空間電磁場。那麼産生感知電磁場包括對電磁場進行加工最有效的工具是天線,凡是利用電磁波傳播資訊都離不開電線,由於這層關係,所以天線測量是在整個資訊工業領域裏面非常重要、這幾年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我們説計量是測量的科學,實際上計量的作用可以歸納為兩點,它是建立信任,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建立起信任,第二點是創新,是通過新的測量方法和新的手段的探索。

  第二,我們在這幾年建立起大型的天線開拓廠,目前應該是世界最先進的水準。還有我們建立起來的外推法天線聯合實驗室,這個項目直接針對衛星增益天線建立的,現在我們和航太五院、北航進行了緊密的合作,解決衛星通信當中遇到的問題。片上積體電路的研究,我們開展阻抗測量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阻抗標準。是線上上阻抗標準,跟清華、電子科技集團13所,以及東南大學等進行了密切合作,為我們國家晶片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援。

  第三,我們遇到的挑戰和機遇。首先,是量子干涉微波電場精密測量。大家都知道,根據物理學定義,傳統的電場強度,是跟電流聯繫在一起的,最新的科技發展,使我們通過基本物理量有可能建立起微波場強的標準。就是這個電場和量子干涉直接建立起這麼一個溯源關係。所以,最後我想跟大家彙報的是太赫茲在未來科學發展和工業發展上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們在“十二五”期間已經把我們的天線測量能力,建設到110G,那麼110G以上怎麼帶,現在這是美國人在幹的事,500G的天線計量系統,它要解決的是下一代我們的遙感,我們的升空、探測我們需要的深空天線的測量。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今後會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我自己的感覺是挑戰與機遇同在、風險與成功共存。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紅梅——

  構建核心能力 成為世界共同關注

  作為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代表發言,我的心情十分激動。《痕量分析用試劑純化與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榮獲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們團隊近5年來取得的第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回顧化學計量科研創新之路,我有兩點深刻體會。一是化學計量支撐領域不斷擴大,已由原來的傳統工業領域擴展到增強國際競爭力、保障食品消費品安全、支撐環境監測、大眾健康等諸多領域。正是國家需求的轉變,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讓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創新,以碩果纍纍回饋于社會。在當今“品質興國”形勢下,我們迎來了化學計量科技的春天。二是作為黨和國家培養的計量科技工作者,必須以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為己任,勇於擔當,敢於挑戰,樂於奉獻,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實踐,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正如國際計量局秘書長Robert Karrls博士所説,在全球測量中,化學測量已超過50%。國際計量界在20世紀末預言,21世紀將是化學計量最活躍、最快速發展時期。正因如此,“化學計量和標準物質”同時成為了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2006-2020年)規劃和《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重要內容之一。但與此同時,化學計量又面臨極化發展的技術挑戰:一方面是基礎前沿研究技術深度的挑戰。要求實現物質純度及同位素組成更高精密測量,被測特性量由傳統小分子向大分子,以及形態、結構、活性、功能等新型複雜特性量擴展。另一方面是應用研究技術廣度的挑戰。國際化學計量界逐步將研究重點聚焦于衛生保健、食品安全與營養、環境與溫室氣體、能源、先進製造、新材料等領域,這與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增進人類福祉,以及經濟發展利益密切相關。數以百萬計的物質、含量水準從十億分之一到百分百、無論是民生領域還是戰略新興産業,無一能離開化學計量和標準物質,如何圍繞重點需求,建立支撐國家創新的化學測量核心能力,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青年專家吳金傑——

  計量的寬闊厚重 讓我一生去追求

  我的研究方向是X射線計量,算起來,這是我與計量結緣的第7個年頭。7年來,我熱愛這份工作,主要基於以下4點:

  第一,計量講究傳承,讓我覺得非常溫暖。2008年,我從中科院高能所到計量院工作,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電離輻射量與單位的改制工作,建立空氣比釋動能基準,取代照射量基準。以前一直從事的是核物理的基礎研究,初來乍到,對工作也不太熟悉,所裏的很多老同志,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對我的指導是毫無保留,讓我很快進入角色。

  第二,計量講究精準,讓我值得一生去追求。這幾年建立了2項X射線國家基準,從科研課題到建立基準裝置,歷時5年,但是在基準的研究上我從沒有停止過腳步,一方面要實現基準的長期穩定,另一方面要不斷追求,降低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第三,計量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讓我有榮譽感。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計量水準就越高。我以前主要是做基準,應該説是一些比較傳統的計量學,後來接觸到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説空間的衛星,是第一顆衛星,它需要標的,如果不標的這個就變了,如果去國外標的就要共用我們所有上傳的數據。可能會讓外國人搶先得到這個結果,我們標定這個裝置,就在我們産品基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能量是世界最高的,我們創新解決了計量就是要測得準。我這個工作挺自豪,因為當時首席科學家包括他們的總指揮來做驗收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工作解決了我們國家長期以來沒有這塊標的裝置的尷尬局面。

  第四,講一講發展的空間。我到計量院不久,先拿到博士基金,很快又拿到了院裏的基本業務費,是以這個課題為基礎,建立了低能X射線基準,受到肯定,去年獲得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後來我陸陸續續得到很多的支援,我提出的每一個科研課題都得到了計量院經費的支援。只要有想法,院裏就一定會支援,能夠實現。計量院非常支援年輕人的國際合作,不管是派人出國學習、合作研究,還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國際組織上任職,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