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宗慶後在北京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金瀟專訪
中國網財經3月3日訊(記者 金瀟)2017全國兩會開幕在即,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匯聚北京建言獻策。曾連續三屆當選人大代表的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也開啟了他的2017兩會之旅。扶持“三農”、年輕人住房與就業、食品安全、貧困地區教育、員工持股、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宗慶後代表的歷屆兩會議案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中國網財經記者昨日獨家對話宗慶後,圍繞供給側改革、振興實體經濟、房地産調控、企業家精神等熱點問題,帶你“宗”觀2017全國兩會。
中國網財經:“話改革 謀發展”,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下,企業成為改革的重點對象。作為國內食品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娃哈哈在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或者將要進行哪些改革,可談談具體改革方案以及戰略調整?
宗慶後:我認為企業供給側改革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部分産業過度發展導致的産能過剩,例如房地産過剩,導致的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因此需要調整産品結構。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生活水準的的提高,對産品的需求檔次提高。
對我們食品飲料行業來講,以前強調食品安全,而現在更加注重食品的健康。現在的人們因為工作壓力大等原因導致些亞健康問題普遍存在,下一步娃哈哈將在保健食品上發力,致力於帶給人們健康愉快的生活。
中國網財經:您曾在多個場合談及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在2015年的兩會議案中也提及關於鼓勵發展實體經濟的議案。您認為應如何振興實體經濟?能不能從國家、社會、企業等方面談談在振興實體經濟過程中應解決的問題或改革措施?
宗慶後:經濟建設,改善民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些都離不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發展。目前我們國家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中央提出製造業2025,也是希望我國製造業能向高端方向發展。
對於國內而言,政府應當鼓勵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産力,從而促進製造業的發展。此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應當調動企業積極性,例如降低企業稅費,從而減輕企業負擔。放眼國際,政府也正在鼓勵企業走出去,例如一帶一路戰略。一方面可以促進欠發達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緩解我國的過剩産能。另一方面,在發達國家引進或收購一些有技術的産品企業,這樣促進我國製造業彎道超車,成為品質強國。同時,國家可加強人才引進,其實中國在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並不比國外差,生活成本更低。這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
中國網財經:“企業家精神”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包括社會責任、財富觀等等,究竟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應具備什麼樣的精神?作為國內食品飲料的企業代表,在您眼中,企業家精神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才能踐行企業家精神?
宗慶後:首先是創新精神。發展經濟必須有創新精神,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第二是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家最初是為生存而奮鬥,到後來也是為社會責任而奮鬥。最後是要取得社會尊重而奮鬥。第三要有學習精神,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堅韌不拔、克服困難也是企業家必備的精神。
中國網財經:今年是樓市調控重點年份,在您去年的兩會議案上也提到了“關於幫助年輕一代解決住房與就業困難建議”,在保證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的問題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您有何看法?
宗慶後:安居才能樂業,年輕人結婚成家總是要有房子住,不能滿足人們住房需求也影響社會的穩定。對於當下剛性需求的房子而言,炒房是不應該的。而政府的租房補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地方政府要破除土地財政。其次給農民過多的補貼也沒有道理。政府佔地給農民千萬級的補貼, 不僅損害了城鎮居民的利益,也會讓農民變得懶惰。政府也有難處,建房的錢、買房的錢都需要從銀行貸款,這樣也就“綁架”了銀行,因此房地産問題比較難解決。
中國網財經:環保問題近幾年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持續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進展。”請問您對環保方面有沒有新的建議和看法?
宗慶後:加強環評審批制度建設是監管部門重要環節。此外不能僅僅依靠罰款、限制生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應當依靠科技手段。例如加大對企業節能減排設備採購和改造的支援力度。因此對治理環境污染來説,技術改革是根本。
中國網財經: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歷來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據我所知,您也對“三農問題”有著持續的關切,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再次強調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不知您對現代農業建設,農業資訊化等方面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和看法?
宗慶後:我認為當前農業發展存在資訊不對稱、農民增産不增收的情況。對此,地方政府應當採用資訊化手段指導農民種植,了解農民需求,保障農産品價格穩定,才能使農民增産增收。
中國的農業應該在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同時適當控制農産品進口,例如大豆、玉米等。而在原奶方面,我國奶牛養殖成本偏高,而國外的養殖成本低,産量高,大量的進口乳粉導致國內原奶滯銷問題嚴重。而目前採取的生産、供銷的新型農村合作社等模式值得提倡,也是農業集約化發展的體現。
(責任編輯:馬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