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19日訊 今日上午,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正式召開,探討中國金融的當下和未來。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過去40年,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準和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當前,我國銀行業按總資産規模已居全球第一,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已居全球第二,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有4家來自中國,1家中國保險公司也就是平安保險公司,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和保險市場。
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進程經歷了幾個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至加入WTO前,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主要是在特定地域和部分業務領域以試點的方式進行,開放的程度有限。例如,銀行業方面,外資銀行最初僅能在限定地域經營對外資企業及境外居民的外匯業務,1994年開放地域逐漸擴展到全國,1996年後逐漸在上海等地放開人民幣業務試點。保險業方面,1992年上海成為對外開放保險業務的首個試點城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作為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此後試點城市逐步擴大至廣州、深圳等。
自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在承諾期內切實履行對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全面開放承諾,在業務領域和地域範圍方面逐步擴大。銀行業方面,當年就放開了外資銀行對全部客戶的外匯業務,在五年過渡期內分步取消了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和客戶對象限制,並主動放開外資銀行金融衍生品、託管、代理保險等新業務範圍。保險業方面,取消了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合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並逐步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經營除法定保險業務以外的全部非壽險業務,允許外資人身險公司經營全面的壽險業務,以及取消外資保險公司就非壽險、個人意外和健康保險有關業務向指定再保險公司分保的要求等。
在履行入世承諾的基礎上,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部門還推出了一系列主動開放措施。例如,進一步放寬了外資市場準入條件;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以外促內推進中國金融業改革;允許外資設立和投資入股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豐富外資經營業態;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外資營商便利度等。
之所以持續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因為我們深知開放是改革的需要。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開放作為一種重要的改革手段來運用和實施,並不是説我們逼得沒辦法了才來改革開放,我們是主動的對外開放。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銀行業方面,截至2017年末,共有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209家,外資銀行總資産3.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6%;2017年全年外資銀行凈利潤146.46億元,同比增長14.59%。保險業方面,共有外資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産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過去40年,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準和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銀行保險機構服務能力和水準持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金融監管框架不斷完善,監管有效性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銀行業保險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融入全球化進程加快。當前,我國銀行業按總資産規模已居全球第一,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已居全球第二,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有4家來自中國,1家中國保險公司也就是平安保險公司,作為新興市場唯一代表進入全球九家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之列,其他的八家都在歐美。全球系統重要性機構雖然提出了更高的資本要求和監管要求,但這有利於中國金融機構的健康成長,有利於中國的金融穩定,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和保險市場。
(責任編輯:郭偉瑩)